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智慧农业绘就金秋好“丰”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智慧农业绘就金秋好“丰”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7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点评】

  作者:王艺潼(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副教授)

  金秋九月,正值秋收关键期。在科技赋能下,传统的秋收图景正在被重新定义,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智慧农业的潜力之所以能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重塑了生产决策模式,升级了生产方式,拓宽了农产品价值边界。当千年农耕文明与前沿科技深度交融,丰收的不仅是金秋,更是“会思考的农业”“有温度的农村”和“有奔头的农民”。

  从“看天吃饭”到“数智控产”。当前,数据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农资,算法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农技。农业生产决策也正经历从“靠经验、碰运气”向“依数据、知天时”的转变。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无线传输、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与预警的数字闭环,实现对气象、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数据的全方位、高精度、自动化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靠天收”“灾后补救”“凭感觉施肥”的被动性、滞后性与盲目性,不仅推动农业生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更显著提升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的底气与能力,使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从“人力粗放耕种”到“智机提质增效”。随着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从“一身泥”到“一机控”的跨越,为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前,智能插秧机、自动驾驶农机、精准施肥设备等现代装备正逐步替代传统耕作方式,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力量。智慧农机的广泛应用不仅降低了对农机手技术与农忙时节人力的依赖,更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率,并以绿色生产技术助力农业低碳转型。

  从“有产量”到“有价值”。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农业产销全链条,农业发展正从“产量优先”转向“价值优先”。海量数据与AI算法生成的“市场热力图”指导农户破解产销错配困局;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大幅降低运输损耗,保障农产品的鲜度与品质;区块链溯源技术为农产品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数字身份证”。数字技术不仅助力小农户精准对接大市场,畅通了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还赢得了消费者信任,切实推动农产品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

  历经多年探索,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已从“有没有”的探索期正式迈入“好不好”的提质期。目前,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成长中的烦恼”。

  一是破数据流通之困。数据互联互通是激活智慧农业发展潜能的关键所在。国家层面应加快制定农业数据标准体系,在采集、传输、存储全流程打通数据壁垒,让分散的数据资源真正“连得上”。此外,还应利用数字加密技术,加快构建“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可控农业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农业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让数据资源转化为驱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二是解成本高企之困。推动智慧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跨过高成本难题这一门槛。政府应设立智慧农业专项基金,对购买国产设备的企业及农户给予差异化阶梯式补贴,并通过低息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切实解决“贷款难、用机贵”的痛点。还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搭建智慧农业共享服务平台,变“硬件购置”为“按需租用”,解决小企业和小农户买不起、用不上的难题,真正让科技红利扎根田间地头。

  三是补人才短缺之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加快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既懂农业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强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智慧农业建设。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任爽、丁艳、王胜昔、赵明昊、龙军、禹爱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芦猛、肖玉泉)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7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