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17 03: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不断推进,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和自身建设规律的学问,中共党史党建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无疑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提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包括中共党史党建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径。

  以知识创新夯实学术基础

  知识是构成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知识创新,就是要通过突破已有认知边界、重塑知识图谱,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经验教训、国家治理逻辑的新知识、新观点,用扎实、深入的研究成果持续创造、积淀具有学科特色的原创性知识。

  作为一门新设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的知识创新需要坚守学科主体性,明确学科边界与研究主体。其核心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自身建设规律,这一独特定位决定了其知识创新必须立足于学科史论结合的基本特点。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从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挖掘真问题、真材料。比如,在考察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时期外事工作的发展历程时,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国际政治理论,而应该注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格局对中国共产党人对外关系理念有直接影响,同时提炼出“统一战线”思维与“革命外交”观念辩证互动的历史过程。

  对中共党史党建学而言,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从材料挖掘到知识生产的完整闭环,即“三个打通”。

  一是在“打通历史与现实”中挖掘新材料。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需要突破传统文献的局限,大范围发掘和利用地方档案、口述史料、影音资料等一手材料。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和民间摄录的海量影像、音频资料,特别是新闻资料片、纪录片、电视片很多都存在各级档案馆、电视台资料库、方志馆等,这些材料的挖掘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起理解党的建设微观实践的史料基础。

  二是在“打通整体与个体”中提出新观点。以笔者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形势问题的感知与预判”的研究为例,此题目看似平淡,但如果结合各类干部的日记、笔记,对干部群体思想意识进行具体分析,剖析不同层级岗位干部对形势问题的共性与差异,则会注意到党内干部的相关认识不仅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经典论述,也与中国古代理学传统里关于“形”和“势”的理解有内在关联,由此能进一步梳理出此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史源流,提出更具解释力的新观点。

  三是在“打通党史与党建”中创造新概念。要善于从丰富的党的建设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并通过严格的学术化提升,使其成为具有科学性、实践感的概念资源、分析工具。

  循此思路,以知识创新驱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最终是要创新学术概念体系,构建自主学术话语。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总结实践经验,更要通过“元理论”构建形成原创概念体系。例如,“党的自我革命”这一重大命题,需要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整合,构建起包含思想源流、动力机制、实践路径、效用反馈等方面的完整理论体系。

  以理论创新实现学理突破

  理论创新是要通过理论框架的创新,建立新的解释逻辑链条,展开对知识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作为一门新设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只有依托理论创新才能形成原创的、系统的学说思想和学科体系。

  理论创新,其生命力首先源于对指导思想的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中共党史党建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雄辩地证明,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学科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

  此外,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中重要一环即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独特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政治智慧,为理解党的组织文化、领导方式、群众路线等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学科理论创新。中共党史党建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必须在回应和解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得以锤炼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最新的理论资源和根本遵循。

  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政治定位,要求其知识体系必须持续、有效地回应时代之新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了不少繁复、曲折的新考题。从事中共党史党建学研究的学者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大势与实践要求,深刻理解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核心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推出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标准的新的理论成果。

  以方法创新提供发展动能

  方法创新是通过新的学术路径、研究工具、分析手段的整合,突破传统研究范式的限制。中共党史党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构建其自主知识体系,应在坚守党史、党建学术传统的前提下,推动跨学科融合,积极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例如,运用政治学的制度分析可以深化对党内决策与权力运行的研究;运用社会学的网络分析可以揭示党的组织网络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借鉴政治心理学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独特政治优势。当然,这种理论借鉴,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进行甄别消化,其目的是丰富和发展自身。

  在人工智能时代,方法创新还必须拥抱技术革命。数字人文技术的引入,为中共党史党建学学科建设带来一系列重要变化。在党史领域展开文本挖掘与计算分析,通过对一些干部的日记、笔记、讲话及会议记录进行词频分析、主题建模、情感分析,可以让“政治思想史”“干部心态史”变得更容易量度、分析。在党建领域进行数据库建设与统计分析,建设党员干部、组织机构的大型数据库,运用社会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干部群体特征、组织结构演变等,让干部选任、组织建设有更可靠的经验数据支撑。此外,还可以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重现已消失的革命旧址、重建历史事件的空间场景,提供可视化、沉浸式的研究体验。

  总之,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一环,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实现此目标,其生命线与动力源于持续不懈的学术创新。其中,知识创新是基础,材料的拓展、专题的深化、概念的创生、话语的转换,为体系构建奠定了根本依托;理论创新是核心,坚持“两个结合”,回应时代课题,为体系构建架起了坚实的“梁柱”;方法创新是引擎,它通过学科融合、技术赋能,为体系构建提供了“工具库”和“实验场”。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引领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6版)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