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连续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6月8日,光明日报刊出中国社科院学者仝涛有关青海“秦刻石”的释读成果,并展开了为期4个月的“昆仑石刻”(后被国家文物局确认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学术争鸣。学界认为,这场争鸣,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迄今,这场学术盛事还在引起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等从历史地理角度思考“秦刻石”的价值。他们认为,从汉武帝对“昆仑”地望的判断、“昆仑”和玉出“昆仑”概念的形成、秦始皇时代的地理知识、秦始皇采药的目标、当时的交通条件等各方面判断,秦始皇派人去“昆仑”采药完全有可能会经过今扎陵湖北岸,石刻证明为真,就可作为这一事件最确切的物证。
每当说起档案,人们往往率先想起收藏在档案馆等机构中的纸张、文件。在一些档案工作者眼中,青海扎陵湖畔暴露在自然环境里的“秦刻石”也是一件历史档案。有来自国家档案局的工作者提出,秦始皇统一后数次出巡,在多地立下七大刻石,展示了其强大的统治力,然而这些刻石的原物大多都已毁坏湮灭,仅存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的残块易地保管,也损毁严重、漫漶不清。与七大刻石相比,青海的这方“秦刻石”记载的是秦始皇派遣方士求取长生不老药的史实,不仅存于原址,且保存最为完整,历史价值不可取代。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则看到“秦刻石”的重要语料价值。他认为,刻石上的文本字数虽然并不是太多,但首尾完具,要素齐全,言简意赅,表述清楚,填补了秦文本的一个空白。
据悉,有关这方“秦刻石”的文物保护及相关历史研究已经展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