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开足马力“抢秋” 确保应收尽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开足马力“抢秋” 确保应收尽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0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王石川(媒体评论员)

  “秋粮不到手,秋收不放松”。当前,我国秋粮作物进入大规模收获期,但频繁阴雨给多地秋收带来不利影响。据报道,各地正全力以赴做好抢收抢烘工作,确保应收尽收。

  秋粮抢收,开足马力。从“抓住降雨间歇期,积极避雨抢收抢晒成熟秋粮”,到“哪怕贴油费、贴人工,也要咬牙坚持,把成熟的稻子收获到手”,再到“高性能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正满载运转,昼夜不停地抢收作业”,各地为做好秋收工作,拼时间,抢进度,全力与阴雨天“赛跑”。

  秋收,拼速度也拼技术。秋收是个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梳理各地秋收情况可发现,“新科技”派上了用场。比如,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当地合作社利用智能收获机结合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开展大豆精准收割作业。再比如,在甘肃省定西市鲁家沟镇,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梯田里,新研发的丘陵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上岗”,成为采收主力。

  秋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收割粮食,还要做好储存等工作。在这方面,各地因地制宜,频出实招。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积极探索“粮食银行”模式,抓好粮油耕种管收烘储售等社会化服务工作,助农增收。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建立“农户+烘干点+收购企业”的对接机制,打通粮食烘干、储存、销售全链条。

  减损就是增产。越是天气影响秋收,各地越要协同作战,以实招实效确保“颗粒归仓”。一定程度上说,此次阴雨天气是一次压力测试,也是改进工作的一次重要契机。

  秋粮是我国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约占全年产量的75%。但从过往经验看,秋收之际也容易遭遇不良天气,有时是阴雨连绵,有时是持续高温,都会给秋收工作带来影响。这就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俗话说:“晴天修屋顶,雨天洗窗台。”面对种种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我们既要向技术要战斗力,也要向制度设计要生产力。

  原来,农业“靠天吃饭”,现在,在粮食管、收、烘、储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撑,需要高技术全面应用和各项配套措施深入实施。应用新技术、落地好措施,在与不良天气的赛跑中才能更有胜算,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实现丰收。此次阴雨天导致传统的收割机无法下地,高性能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大显身手。有农民提议,相关部门可提前做好协调工作,调配更多高性能收割机满足农户刚需。再比如,粮食存储一直是农民的关切,相关部门加快建立更通畅的渠道,势必能更高效解决农户的燃眉之急。

  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五成。做好全部秋收工作还需不松懈、加把劲,以必胜决心克服困难,以责任担当“抢”得好收成。

  抢收抢晒,不仅关乎秋季收成,还关乎下一季种植。目前,寒露节气已过,下季耕种已摆上日程。有专家指出,要力争在适播期内完成冬小麦播种工作,确保冬小麦冬前形成壮苗。为此,也需要各地抱团发力,确保各项工作既有条不紊,又能按下“快进键”,尽可能赶上进度,不误农时。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这场秋收竞速跑,让人们看到了拼搏的力量,感受到了粮食的分量。凝心聚力,升级“打法”,筑牢大国粮仓根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眼前的收成,更是粮食安全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0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