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章燕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对全球139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排名,中国位列全球第10位,处于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这也是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同时评选的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占据24个,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第1位,北京(第4位)、上海-苏州(第6位)集群位居前十。报告给我国创新打出的亮眼“成绩单”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打造充满活力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方面取得重大成效,中国创新跑出的“加速度”正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与认可。
近年来,我国不断涌现的重大科技成果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成效和最佳体现。“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飞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创新取得显著突破;激光武器、量子雷达、电磁炮、航母电磁弹射器等军事尖端科技引领全球。党的二十大提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布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加快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各方面统筹与协同联动,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科研投入持续增加,科技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未来十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保持创新“加速度”?如何让创新全力驱动与支撑强国建设?需要我们把握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推动创新主体的实践。
创新应全力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科学供给,不断夯实强国根基。增强创新的“密度”。创新应充分激活人工智能新动能、数据新要素的潜能,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叠加“数据要素×”行动,发挥数智化对经济发展的融合、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实现创新的“效度”。创新应首要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升级传统业态、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创新的“温度”。创新应惠及全体人民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普惠性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力求创新的“高度”。创新应更好助力提升中国的大国影响力与全球话语权,通过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让中国创新成果赋能全球发展,真正造福全世界。
让企业创新从“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加快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更佳的新协作新体验,抓住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契机,更快更好地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让政府治理从“有为”成为“有效”。政府功能重在为创新“强生态”,发挥好聚合器、黏合剂、转换器与推进器的作用,应借助数智化平台与工具不断升级政务服务,从打造“营商环境1.0版”“宜商环境2.0版”向“创新环境3.0版”升级,真正为创新提供全链条、全天候护航。让大学人才培养从“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打破学院与学科壁垒,建设学科交叉与赋能平台,丰富课堂内外产教培养资源,推动学生知识学习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潜力,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