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充分发挥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政治优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充分发挥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政治优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0-22 03: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徐晓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要行稳致远、基业长青,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的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通过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中长期规划,能够将发展目标与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以规划鲜明的前瞻性、战略性与系统性,为有效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提供强有力的指引与保障。10月20日至23日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为重要内容。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的历史节点上,统筹全局、科学谋划“十五五”良好开局,不仅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引领发展的重要政治优势。

  1.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保持战略定力、掌握历史主动的制度设计。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我们党创造性地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此后,从“二五”到“五五”,我们在探索中前进,虽然经历了曲折,但规划引领发展的理念始终未变。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五年计划从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规划,其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成为政府履行职能、引导市场行为、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依据。“七五”时期,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九五”时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犹如航标灯塔,指引着“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的制度优势更加凸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就是全国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攻坚克难的过程。“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如期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面临世纪疫情叠加世界经济衰退,我们继续书写发展奇迹,多个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重大突破。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的制度安排,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着眼长远、谋划未来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70多年的实践证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导航仪和施工图,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计划),保障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持续贯彻实施,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以顶层设计明确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清晰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从“一五”到“十四五”,一个个五年规划(计划)如同接力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引领,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收官的“十四五”,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五年,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不仅为全社会提供了行动坐标,也为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提供了依据;既强化战略导向,又预留实践探索空间,充分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制度自信与治理效能。

  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科学把握发展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适应,“十四五”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举措。当前,正处于前瞻性谋划“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针对各领域合理确定目标任务、提出思路举措。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如期实现。要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注重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与整体目标保持取向一致性。同时,顶层设计强调目标体系与政策体系相衔接。通过关键指标、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形成“目标—路径—资源”的闭环管理,提升规划执行力,确保宏伟蓝图如期变为美好现实。

  3.加强总结评估,提高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是确保规划科学性的根本途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十四五”规划编制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累计收到超过101.8万条建言,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宝贵的“金点子”。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为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这种做法,让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汇聚民智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实践表明,只有让亿万人民成为规划的“出题者”“阅卷人”,才能真正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吸收到规划中来,使规划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

  加强总结评估,是确保规划适应性的关键环节。世界在变,国情在变,发展的内外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五年规划周期内,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建立健全规划的总结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至关重要。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开展阶段评估,全面检视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重点任务的推进进度,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根据形势变化提出调整优化的建议。这种动态调整机制,赋予了规划必要的弹性和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确保规划始终符合客观实际,始终发挥科学指导作用。

  提高规划执行力,是规划权威性的最终保障。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将规划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我们党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体系。一是将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细化到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形成“规划—计划—预算—项目”的闭环管理。二是强化政策协同,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项目时,必须与规划纲要的要求对标对表,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建立完善的监测、督查和考核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常态化跟踪,将规划实施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通过这些举措,确保了规划的刚性约束力,使宏伟蓝图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加强党对编制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编制和实施好中长期规划的根本政治保证。9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规划编制和实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凝聚磅礴力量。

  党的领导是确保规划正确政治方向的“定盘星”。中长期规划不是一般的技术性、业务性文件,而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政治性、战略性文件。规划编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些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都必须由党来掌舵领航。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们的规划才能始终体现人民意志、符合时代潮流、引领发展方向。

  规划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很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相互掣肘的现象。党中央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把规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本地区本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规划中得到全面贯彻和体现。这种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我们能够编制出高质量规划并有效实施的制度根基。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使规划更接地气、更富实效。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时代的考卷常出常新。从“一五”到“十四五”,我们用中长期规划的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上描绘了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画卷。展望“十五五”,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好科学编制中长期规划这一重要政治优势,以更加科学的规划引领发展,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应对挑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6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