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光明日报大连10月22日电(记者吴琳)射频传感器作为无人机系统的“感知中枢”,承担着目标探测识别、定位跟踪、预警反制等多项任务,是无人机从“简单飞行”向“智能作业”升级的关键支撑。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无人机蒙皮超薄一体化集成射频传感器,在陕西蒲城试飞中心挂飞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曲面天线全3D打印技术向实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无人机通信装备的轻量化与高集成化提供了新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工程技术与化学化工领域刊物《化学工程杂志》。
射频传感器不仅需要精准传递侦察、通信信号,而且需要贴合机身的曲面形态。长期以来,传统平面传感器体积大、重量高,不仅占用机内空间,还因曲面压合技术局限,存在大曲率适配差、层间结合力弱易开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无人机性能提升。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王煜杭在实验中发现,传统压合技术无法兼顾“完全曲面贴合”与“全周期稳定服役”,症结在于基材树脂电磁损耗大,且与导电金属的界面结合力差。基于学校以往的技术积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的指导下,团队成员首创低介电分子结构设计方法,研发出含有多种氟结构的聚芳醚光固化树脂。团队还研发出可与无人机蒙皮“无缝融合”的新型射频天线,成果已通过中国电科集团、中船集团相关院所试用验证。
据了解,以该技术研发的射频传感器信号传输效率超95%,较以往传统产品实现增益翻倍,50公里视距内可稳定接收信号,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舰船、超高速飞行器等射频通信领域。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