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 光明日报通讯员 蔡明
雄安新区建设一线、港珠澳大桥、我为祖国守护海疆、中国大飞机总装一线、南水北调工程、中国天眼-FAST、塞罕坝机械林场……从这些场景中,人们可洞见时代中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场景。日前,中国文联发起举办“场景里的新时代”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并发布了首批10个入选场景。怎样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更好地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在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上,来自全国各艺术门类评论界、创作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共同探讨文艺在新时代、新场景中的新表达。
是新时代精神的呈现
是艺术创作的深厚沃土
场景因时代而变,人们的感受也因时代而兴。同是描写黄河,抗日战争时期有激励民众奋勇抗战的《黄河大合唱》,当下则出现了文学作品《黄河故事》、豫剧《大河安澜》、歌曲《黄河母亲》、杂技剧《我家住在黄河边》等反映黄河流域人民新精神、新面貌的精品佳作。应如何理解“场景里的新时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认为,每个时代人们都会在特定场景中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以激昂的热情讴歌改革开放,激励过无数青年奋发向上。今天的艺术工作者们也应把当代场景中人们的新生活、新精神引入创作视野当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瞄得准、写得深。”
新的时代孕育着新的场景,催生着新的文艺。“这样的场景绝不是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再现,而是一个时代情感的具象化体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无论是巴金的《家》还是曹禺的《雷雨》,其中的“家”和“周宅”都是关于时代的情感记忆。尹鸿认为,对于文艺场景来说,场景为人物提供舞台,人永远是场景中的主角,“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目标时,构成了戏剧的冲突矛盾,用文艺表达场景中的新时代,就是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
“场景中的新时代”一定是当下的场景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认为,历史题材同样能够体现新时代的精神,其当代性与当代价值不应被忽略。以舞剧《只此青绿》为例,该剧取材自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却并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历史人物和一幅画的故事。“它以《千里江山图》映射出讴歌劳动人民的全新视角,直接关联到了‘人民就是江山’的中国逻辑,能够展现历史进程中更为丰富的侧面和更为复杂的时代和人物的光谱。”王欣说。
要走出舒适圈
把目光投向温暖的人间烟火
创作者对时代的认知,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深度。
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沈勇感到,当下现实题材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概念化表达、流水线生产等问题,“我们的创作者对时代的认知到底有多少?通过作品对今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对中国发展变化的有效表达有多少?对这些需要进行认真思考”。
“在工作室里讨论,用头脑风暴编剧,远不能真正进入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丰富性需要创作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看到不同的世界、接触不同的人,否则,创作就是编故事。”尹鸿言辞恳切地说。
文艺工作者应该从新时代的实践场景中看到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冷凇将其概括为“崇高美”“潮流范”“烟火气”。他特别提到当下的微短剧创作,“在流量世界中,似乎只有民国乱世、仙侠苍穹、都市甜宠三类场景,虽然有商业价值,但是生活本身不应被遗忘在取景框外”。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鹏认为,除了全景式的观察,文艺创作者还需要对生活进行显微镜式的剖析,“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它的背后是人民,这样美术家才能做人民的发声者、执笔者,作品才能让人民群众看懂”。
近几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淮剧团打造了当代淮剧“村官三部曲”,被业内誉为淮剧艺术的“涟水现象”。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周飞认为,“村官三部曲”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作品并不是浮光掠影的应声创作。“他们的目光触及脱贫之后应该怎么办这一深层的社会课题,如《村里有个管得宽》,揭示的正是脱贫以后农民在物质富裕达成后仍然精神贫瘠、陈规陋习反弹等问题,这些正是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的真实写照。”
文艺评论大有可为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艺术传播方式急剧变化,强圈层、强互动的趋势越发明显。剧场里,很多观众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就已经写出了评论文字并在网络发布。散场后,关于剧目的讨论随即火热开启。在这样的新语境中,专业文艺评论要想更好地实现价值功能,当以何种姿态在场?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梳理了中国戏剧由古至今的场景变化——从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肆、明清时期的厅堂庭院,到镜框式舞台、现代剧场建筑的大剧院,再到散落在各类建筑中的新演艺空间。他认为,当下的戏剧已经进入新的演艺时代,“新的时代,绝不能用旧的理论范畴评价现代演出,文艺评论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理论工具。”
“为什么我们收到的作者投稿往往都是四平八稳、不温不火,成为平淡的大多数?在我看来,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或是找不到作品可以挖掘和呈现的亮点、看点、焦点,尤其是痛点。”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副主任乔燕冰结合自己的工作分享了感受。她认为,面对火热的时代场景,专业评论者不仅有责任让观众看得懂艺术作品,还应该让更多人读得懂作品中潜藏的伟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认为,不能只有播出后的评论和评价,应将评论前置以更好地发挥引导性的批评作用。他介绍,“这两年我们也尝试举办了一些剧本论证会,在电影项目还没有立项、剧本刚刚创作出来时我们就开研讨会,让评论提前介入创作”。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评论工作者尤为需要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文艺评论家对时代的理解不是浮在表层的碎片化的集合,更不是空洞说教的套路和符号,而应该包括对当下波澜壮阔的宏大气象、温暖细腻的人间烟火,以及千千万万平凡的拼搏者、奋斗者喜怒哀乐、情感梦想的关注、表达和呈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董耀鹏提出。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4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