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农业大学持续深入开展“‘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以“京”彩文化点亮“大思政课”,铸就强农报国强大思政引领力,引导师生深切体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好激发师生“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奋进力量。
信仰行:“京”彩文化与理论武装深度融合
“第一次触摸《共产党宣言》是在高中,当时就对它充满了神圣的向往和无限的敬佩。”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高佳纯在参加《共产党宣言》研读活动时分享道,“第二次触摸《共产党宣言》是在大学的思政课上,老师带来了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带给了我更强烈的震撼。在研读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要在斗争实践中砥砺奋进。”
围绕“京”彩文化“信仰行”,中国农业大学组织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不断筑牢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除持续开展《共产党宣言》研读活动外,还积极组织“信仰行”先进人物面对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中国农业大学专场报告会、求是论坛、“农业强国建设”主题宣讲活动等,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农业领域新发展,引领师生作解民生的先锋、治学问的先锋、育英才的先锋。
红色行:“京”彩文化与传承红色基因深度融合
中国农业大学与密云区携手推动红色“1+1”行动高质量发展,紧扣政策理论学习、技术成果推广、科普文化传播,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生动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融入首都发展的务实作为、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在红色‘1+1’共建实践中,我掌握了科技助农的真本领;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能力;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的真理解。”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硕士生刘珲说。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场馆育人联盟,不断拓展与丰台区“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等场馆的深入合作,上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年7月,学校动物医学标本馆荣获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实景课堂”优秀案例。
学校持续开展“强国有我 强农有为”爱国主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四史”宣传教育。精心打造“学习路上”微信企业号、“理论学习宣讲”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用师生喜爱的方式和话语体系传播红色文化,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活力。
古都行:“京”彩文化与中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
学校紧密结合学科特色,组织师生走进三山五园、走进“农业中关村”等,特别是学校联合相关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在平谷区组建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等,努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学校师生在“古都行”参观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农耕文化积极融入学科建设,推动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学校上庄实验站入选全国第一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地,积极开展大中小学生农耕实践体验活动,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志气、骨气、底气。
文艺行:“京”彩文化与“科技小院”深度融合
“我们愿唱着土地之歌,回顾人类的过往;我们愿唱着稼穑之歌,走向生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的稼穑之歌!”伴随着铿锵的呼号,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艺术团同学们创作的话剧——新版《稼穑之歌》上演。该话剧讲述了以农大院士为代表的专家们在曲周躬身实践、亲尝水土、治盐治碱的伟大事迹。剧中的主角夏守耕以多位农大教师为原型,他们事必躬亲、舍命固堤的精神打动了曲周县的村民,更深深烙印在每个农大学子心中。通过话剧的生动演绎,刻画出农大青年“通过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农家,解民生、治学问”的动人姿态,激励和引领新时代农大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挺膺担当。
志愿行:“京”彩文化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
“身为一名受阅队员,那段汗水浇灌的岁月让我刻骨铭心。我们日复一日锤炼每一个动作,追求极致的整齐划一,只为能以最昂扬的姿态走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此次盛典所展现的国威和军威,于我而言,是亲身参与的荣光,更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磅礴回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的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硕士生张航说。
学校选拔110名具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经历的师生服务保障九三阅兵相关工作,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农大青年的奉献与热忱,是中国青年的理想与荣光。自今年6月份组建队伍以来,志愿者们共开展了17个学时的校内集中培训,2天校外骨干培训,每周9公里体能训练,2次岗位踏勘,3次综合演练,演练集结疏散最长时间达17小时,夜间行进最长5公里,服务总时长3273小时。另有党委学工部杨智昊、农学院辅导员赵泽阳在纪念大会服务保障和广场活动指挥部担任工作人员。所有参与纪念大会的师生从容不迫、精益求精,用行动诠释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誓言。
书香行:“京”彩文化与美育浸润深度融合
“学校通过‘崇农尚美’品牌建设,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美育浸润计划。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创新开设了《面食文化与技艺》《生物之美赏析与实践》等多门涉农特色美育课程。”中国农业大学美育教学中心主任李险峰说。
学校将美育课堂向首都文化延伸,汲取精神力量。引入名家讲座、工作室参观、艺术实践、结课作品展览及融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拓展美育空间,探索特色化师生共建美育新路径。定期举行话剧专场、书画比赛、音乐公开课等活动,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提升师生艺术素养。
学校以“京”彩文化点亮“大思政课”,铸就强农报国强大思政引领力,持续擦亮农大特色“文化名片”。
打造“解民生之多艰”的精神标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殷切嘱托,增强感恩奋进的高度自觉。制作《强国先强农 农大作先锋——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 治学问 育英才办学成就展》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中国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五周年画册》,集中展现育人成效。
打造“作强农先锋”的形象标识,铸牢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组建“春燕 秋鸿”文化先锋使者团,招募50余名文化先锋使者,精心设计精品校园文化游线路,打造“史”“实”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传播“大思政课”,不断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
打造“交强农答卷”的力量标识,彰显农大师生“勇担使命挑大梁”的强农先锋气质。统筹推动开展“双甲子”校庆文化系列活动,落成“双甲子鼎”和“教民稼穑墙”,积极推动学校120周年纪念邮票列入2025年国家纪念邮票发行计划,进行全球校友校旗传递仪式,使“‘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全面融入学校“大文化”格局,不断形成品牌特色。(作者:农宣君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