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慧
11月1日,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三河镇代店村,村民马金花忙完地里的农活儿就准备启程,目的地还是熟悉的福建电子厂。“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农忙还能回来收庄稼,既灵活又有保障!”这是马金花南下务工的第三个年头,自打有活儿干,她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这段时间正是输送务工人员的高峰期,我们隔两三天就组织一次大巴车往福建、广东拉人。”三河镇零工驿站负责人马明功说,驿站成立两年多来,已帮助周边3000多名村民实现转移就业。
从过去打工全靠熟人介绍、动辄工钱没着落,到如今家门口提供务工信息、政策咨询、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零工驿站带来的务工方式转变,让群众尝到了稳定收入的甜头。在宁夏,这样的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和就业服务站已有809个,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区、高效便捷的“15分钟就业服务网”。
近年来,宁夏将促进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五级书记抓就业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优先工程。人社部门坚持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就业服务精准对接、政策资源精准滴灌,累计帮助数万名劳动者端稳就业“饭碗”。
在统筹推进各类群体就业过程中,宁夏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稳定政策性岗位、拓展市场化渠道。“我们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三支一扶’、基层‘四个项目’等,全面提升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进度,年均开发企业岗位2万个以上,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生活补贴,为青年就业铺就多元路径。”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杨超说。
在宁夏中卫市,人社部门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追踪服务,提早锁定见习对象,精准推荐见习岗位。这套精准就业服务机制,让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高瑜受益匪浅。“考研失利后,我通过人社局微信公众号的见习信息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见习,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还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顺利转正了!”高瑜欣喜地说。
创业是就业的源头活水。为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宁夏人社部门聚焦市场主体培育和就业容量拓展,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形成了一套以政策扶持、能力提升、金融支持、平台支撑、服务优化为核心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体系。
中卫市沙坡头区返乡青年任晓彬的创业故事,正是这一政策体系落地见效的缩影。2017年,大学毕业的任晓彬返乡,计划创业做无人机植保,因经验不足、资金短缺,一开始并不顺利。“最难的时候,当地人社部门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帮助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补贴和培训,还推荐我参加创业大赛,帮助我过了很多坎儿。”任晓彬说,从最初仅有一架植保无人机,到如今8架联动同时为5000多亩农田植保,服务遍及周边6个乡镇,他的公司不仅提供多个就业岗位,还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宁夏共开展创业培训超420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25亿元,通过创业直接带动就业逾5.3万人次。
在南部的固原市原州区,“指尖创收”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家人们,现在下单,下午就能发货!”宁夏思含掇绣直播间里,主播热情介绍着“原州织女”手工特色玩偶。
为拓宽妇女就业渠道,原州区投入150万元财政资金培育“原州织女”劳务品牌,在乡镇街道建成14个手工坊。“工作很灵活,平时不耽误接送孩子,忙时拿回家做也行,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元,日常开销完全够了。”曾是全职妈妈的陈华,通过技能培训成了思含掇绣的研发人员。她告诉记者,“培训育品牌、品牌拓市场、市场促就业”的新路径,让不少像她一样的家庭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多层次、多维度的就业保障网,逐渐托举起千万家庭的幸福生活。“十四五”以来,宁夏城镇新增就业40.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6.5万人次,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150.9万人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困难毕业生帮扶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5%左右,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