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安徽铜陵:“虚拟救助员”精准提供社会救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安徽铜陵:“虚拟救助员”精准提供社会救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常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路璐

  “真没想到,我还没来得及申请,救助金就送到了家门口。”11月1日,独居老人王素兰紧紧捏着刚到账的临时救助金,眼眶里泛着泪花。此前,家住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的王素兰因突发疾病陷入生活困境。正当她一筹莫展时,社区工作人员带着救助政策与慰问金主动上门——这温暖一幕的背后,源于铜陵市精心构建的“虚拟救助员”全市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的高效运转。

  “虚拟救助员”并非实体人工智能机器人,而是依托铜陵市政务云平台搭建的社会救助大数据系统。据悉,该系统整合了民政、医保、人社、卫健等11个部门的32类共703万条数据,通过构建“家庭支出骤增”“家庭收入骤减”“家庭收入无法持续稳定”等分类分级预警模型,实时监测城乡居民生活状况,精准“捕捉”潜在困难。

  “以往,社会救助多依赖群众主动申请,不仅存在‘救助滞后’问题,还可能因群众不了解政策、行动不便等情况出现‘漏救错救’。”铜陵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负责人邢阳明坦言,“如今,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邢阳明告诉记者,当系统监测到特困人员年度个人自付医疗费超1000元、低保对象超5000元、低保边缘家庭等群体超10000元,或非低收入人口年度门诊与住院自付医疗费超15000元时,会自动触发预警。“平台运行至今,已累计触发预警信息1.59万条,经基层核查后,2145人次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被及时纳入救助范围。”邢阳明说。

  大数据平台发出预警后,如何确保救助服务真落地?

  铜陵市创新推行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给出了答案。全市439个村(社区)中,2068名社区网格员(含647名专职社会救助协理员)与“虚拟救助员”形成“线上+线下”协同闭环,成为救助政策落地的“传送带”。

  “接到平台预警后,网格员24小时内上门核实情况,绝不让困难群众多等一天。”铜官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低保中心主任方莉介绍。

  “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落实。”铜陵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黄丹说,大数据为救助提供“精准靶向”,网格化确保服务高效流转,而网格员的“铁脚板”则让帮扶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据了解,铜陵市已实现救助申请“掌上办”“指尖办”,群众通过“皖救一点通”App或“皖美・救助一点通”微信小程序,即可提交救助申请、发起家庭经济比对,审核确认时限最快压缩至15个工作日;针对急难情况,建立“救急难”快速响应机制,实行“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如今,在铜陵,“虚拟救助员”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像王素兰这样的困难群众,正通过这一智慧救助机制,及时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09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