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夏方舟(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坚持依靠自身解决好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粮食安全不仅关乎百姓餐桌,更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永续发展,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五年来,我国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与此同时,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增长,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17.9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3800多万亩。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认真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因此,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至关重要。必须严守耕地总量,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近年来,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实施了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积极成效,确保端牢中国饭碗。有关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抓紧抓实。同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积极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奖惩机制,坚决稳住耕地总量,进一步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为耕地保护筑牢了坚固的“防火墙”。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当前,各地不断探索应用新兴科技,为耕地保护赋予科技力量。如黑龙江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在工程科技、农机农艺、生物技术等方面综合施策,稳步恢复黑土地基础地力,使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山东东营,一场向盐碱地要粮食的变革正悄然发生,农业科技工作者让黄河三角洲破“碱”重生,昔日盐碱地有望变成今日新粮仓。不仅如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保护耕地提供了科技支撑。浙江全面推行“田长制”和“耕地智保”,6.6万多名五级田长和巡查员确保每块耕地都有专门责任人,1.49万个高位铁塔摄像头覆盖全省近80%耕地,系统自动识别21种耕地违法行为,构筑起耕地保护的“铜墙铁壁”。通过“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智慧监管模式,推动耕地保护监管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
耕地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不仅仅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存亡、文明兴衰的重大问题。未来,更要通过宣传教育,让“耕地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畅通监督渠道、增强多方协同、推广典型案例,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耕地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守护身边每一寸土地、节约盘中每一粒粮食做起,将“光盘行动”的个体自觉与守护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的宏大目标紧密相连,切实做到“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