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如何让“潜力少年”被“看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如何让“潜力少年”被“看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开栏的话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成为重要现实课题,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今日起,本版推出“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栏目,陆续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贯通培养、培养质量提升等问题,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探讨。

  谈起拔尖创新人才,人们往往与“天才儿童”联系起来;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也一度存在只重“掐尖”的现象。今天,当我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先进、教育方式不断变革,新的思考与探索随之产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选拔中,如何“看见”具备不同类型与特点的学生,不忽略那些看似并不“冒尖”的“潜力股”?如何针对不同资质的学生悉心培养,尽最大可能激发所有孩子的创新力?就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如何让“潜力少年”被“看见”

  山东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星空下的思政课”活动上,两名学生在观看旋转星座图。王海滨摄/光明图片

  早期选拔

  改变单一筛选机制,建立创新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考试成绩、学科竞赛被视为发现“天赋少年”的重要途径,以此模式遴选出的“天赋少年”,往往被编入“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班”单独培养。传统的实验班可通过特殊课程设置、优质师资配备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的学习环境,满足其求知欲,并挖掘其潜力。

  然而,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又是否穷尽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部可能?

  “超常教育,只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众多手段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认为,“就现实情况看,超常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只注重学业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孩子好奇心和内驱力的保护、对其学习和研究兴趣的激发、对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敢闯敢干和开放性等创造性人格的塑造,等等。”

  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任炜东看来,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须警惕“拔尖”沦为“掐尖”——若只顾争抢考试分数优异的学生,却忽视对其创新潜质的深度识别与个性化滋养,那么,最终选出的不过是优质学习者,而非真正的创新者。“创新不等同于高分,如果评价标尺仍单一地锚定于考试成绩,那些创意飞扬却分数平平的学生便极易被埋没;当简单化地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目标集中培养,无异于削峰填谷,学生的个性、好奇心与创造力会在标准化的流水线上被悄然磨蚀。”

  张兴利认为,早期有天赋的儿童不一定能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也不一定呈现出极高天赋。“从小有天赋的人,可能会更快地掌握某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但拔尖创新人才绝不止于此。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要能够在某个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成果或扭转该领域研究方向,甚至开辟出新的方向。这除了要求人才具备极高的学习能力,还要求其具有对未知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过人的胆识、常年的不懈努力,等等。”

如何让“潜力少年”被“看见”

  在河北石家庄市首届中小学科学运动会上,学生观看智能机器人舞蹈表演。张晓峰摄/光明图片

  采访中,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现象:被寄予厚望、特殊培养的“天赋少年”,其发展往往并不能满足社会期待,而一些曾经的“平凡孩子”反倒逐渐迸发出较大的创新力,给人惊喜。专家认为,这种现象证明:拔尖创新人才有时候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在合适的土壤里自然而然“长”出来的。

  “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具备‘问题驱动’而非‘分数驱动’的思维模式,并能打破学科壁垒,调动所能利用的一切智力资源。”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用“对未知的极致探索欲”“跨界整合”“抗挫韧性”等词汇为拔尖创新人才“画像”。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泉水则认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并不追求‘完美无缺’,更在意不断强化‘独特长板’。”在他看来,“如果说工业时代的教育是让很多人一起按标准化知识体系学习、追求每门课都得‘A’,那么个性化教育就是让每个人追求‘X’,去创造未知,挑战比课堂学习更难的问题。追求‘A’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外驱、守成,在一定程度上‘内卷’;而追求‘X’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内驱力更强,他们开放、好奇、敢于探险也敢于失败,具备创新所必需的潜质。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更关注对‘X’的追求。”

  早期培养

  激发内生动力,寻求育人适切性

  2024年,毕业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赵子铭考入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很快,他入选清华大学“3+2+3”本硕博八年贯通培养计划,2025年又入选清华大学“思源计划”。

  一路“拔尖”的秘诀是什么?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赵子铭有感而发:“一是初高中阶段要培养成长性思维,不但注重开发智力,也要以合适的方式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力、塑造健全人格;二是在一次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学与自我规划能力、深度思考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还要尽早找到自己的特长,进而确定目标,为之锲而不舍地奋斗。”

  赵子铭告诉记者,自己深爱数学。他取得今天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挑战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人才的多样性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要避免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应拓宽视野、更新标准,设定差异化的人才发现渠道,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能力水平,设置不同的选拔标准和程序,为‘全才’‘偏才’‘怪才’等都提供发展机会。人才培养须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才华。同时,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进实验室、进课题组的机会与机制,加速创新潜能转化。”任炜东表示。

  多位专家指出,学校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在交流中拓宽学术视野。

  “我们深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面对新时代,教育要回应未来关切,作为教育者要突破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组织形式、驾轻就熟的教育流程,创造充满活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刘晓昶深有感触。

  “创新人才的涌现需依赖生态而非单一筛选机制。我们看到,今天活跃在创新前沿的一些青年人才并非出自‘天赋少年’培养体系,而是在校期间通过机器人竞赛、开源社区协作项目等实践激活了自身的创新潜能。这揭示出,标准化筛选容易遗漏‘非典型天赋少年’,尤其是那些具备延迟爆发特质或跨领域潜力的人才。”罗志敏表示。

  9月19日晚,深圳零一学院线上举办2025年度开学典礼。作为学院创办院长,郑泉水勉励同学们:“当你们以探索者的勇气叩响未知之门,用坚持者的毅力跨越认知边界,那些曾被视作天方夜谭的设想,终将在你们日复一日的钻研中化作改变世界的力量。”

  深圳零一学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它如一个“特区”:打破学校、年龄、学段、学科、文化的界限,构建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的精神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这里,老师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新时代教育需要以“破界”精神重构育人生态,引导学生以科学家思维思考问题,直面真实世界的挑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禀赋,为其搭建多元成长阶梯。

  “与其寻找‘现成的天才’,不如关注、引导那些具有持续成长特质的学生。”罗志敏说。

  多位专家认为,我们无法预知哪些人将来会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但随着认知提升,要关注的不仅是选拔的科学性,也要寻求育人适切性。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让学生去寻找自己内心对研究的渴望,对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渴望,从而在最能释放自身价值的天宇里尽情翱翔。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