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以人为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以人为本推动人工智能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刘渊、李旋(分别系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方兴未艾,大幅提升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在联合国框架内加强人工智能规则治理”。“以人为本”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原则,不仅体现在遵循技术发展规律上,更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中优先保障人的尊严、权益及全面发展。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以人为本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应转化为可行动、可实践、可遵循的系统化发展新范式,让人工智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发展成果由人共享。

  

  以人为本发展人工智能,其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拓展人类能力边界的人机社会系统,从而造就“更自由的个体”和“更智慧的社会”。新一代人工智能从“小模型+判别式”向“大模型+生成式”的跃迁,其深远意义不止于技术本身的迭代,更在于其深度融入社会运行系统,不断拓展人类能力边界,推动社会整体向智慧化与人本化发展,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终极使命在于赋能人类,为拓展人类认知与行动能力提供技术原动力。人工智能作为模拟与延伸人类智能的产物,其根本价值在于增强人类能力,是人类突破生理与认知边界的革命性工具,更是驱动就业扩容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身体功能上,它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个体能力,更能弥补人的感知缺陷,实现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延伸;在认知能力上,成为人应对外部复杂性的“外脑”,通过增强学习、推理与知识应用,提升人类决策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就业扩容上,不仅能通过优化任务结构与工作流程,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且能拓展人类的技能边界,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更高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提升工作的意义与获得感;在经济增长上,通过深度优化业务流程,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激发创新潜能并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效驱动社会整体经济价值的持续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另一方面,人机协同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人类能力拓展提供新型社会结构支撑。随着智能机器人、聊天助手等智能机器深度嵌入通信、社交等领域,人类与机器共同构建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复杂人机社会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机间、机器间和人类间的互动构建起新的社会网络,催生出超越个体局限的群体智慧,使人类在认知、效率和创造力上实现系统性跃升。具体表现为,在生活方式上,人机交互正在打破人类社交的固有局限,显著延伸了社交触角,增强了关系维系的能力,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提供了更灵活、更多元的支撑;在生产方式上,智能机器广泛承接重复性、高强度的劳动任务,人机协同作业不断深化,实现对生产精度与效率的精准控制,生产方式正由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向柔性化、定制化生产转型,依托数据驱动和实时优化,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正从“工具使用”迈向“协同共创”。机器不再只是被动的指令执行者,而是逐渐成为具备一定自主性的智能伙伴,通过优势互补,人类专注于创造性思维和复杂性判断,机器则负责高效计算与模式识别,从而激发和提升人类的独特价值创造能力。然而,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往往过度聚焦于“数据、算力与算法性能”,忽视了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可信性(如模型幻觉)、可用性(如信息茧房)与可控性(如隐私泄露)等问题。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评估、协调与分配机制,重塑人机协同关系,打造可信、可用、可控的人工智能系统。

  完善评估机制,提高人机互信水平。在持续的人机交互中,人类通过情感或认知层面评估智能机器生成内容与任务目标的匹配性与准确性,同时智能机器对人类的行动介入时机与决策可靠性进行反馈。这种双向评估机制促使双方不断积累信任,最终在确保人类主导权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人机协同效率。

  创新协调机制,实现人机高效协同。通过实时监控、信息同步与知识共享,确保人机“步调一致”,从而在面对具体场景中高频、复杂、紧迫的任务时能够快速达成共识,增强行动透明度与可控性,保障人机在共同目标下实现高效协同。

  优化分配机制,明确权力责任边界。其核心是清晰划分哪些任务交由机器,哪些必须由人类掌控。在常规任务上,由机器进行决策,并受人类监督。在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上,必须由人类掌握决策主导权,机器仅提供辅助,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通过规则与规范明确划定权力责任边界,为人类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人机协同框架。

  

  人工智能的发展绝非单纯的技术竞赛,其根本目标在于服务人类、赋能社会,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福祉提升。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并将其贯穿设计研发、人机交互与价值实现全过程,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

  在设计研发层面,构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应用体系。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要求从根本上摒弃“技术优先”的逻辑,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用户深度参与从技术研发、工程实现到产品落地的全流程,更好地匹配真实场景中的用户习惯与工作痛点,提升用户的使用意愿与效能。

  在人机交互层面,以可解释性人工智能守护人类尊严与福祉。人工智能的“黑箱”特性是阻碍人机信任建立的主要根源之一,而可解释性人工智能通过清晰呈现决策依据,使人类得以理解、追溯并监督系统行为,从而保障人类的知情权,增强使用信心,为人机互信奠定基础。更进一步,根据人类认知特性来动态调整系统参数、工作流程与决策权限,实现人机能力与偏好的精准适配,让人类在人机协同过程中保持舒适度与获得感。

  在价值实现层面,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根本目标。人工智能的决策依赖于数据与算法,若缺乏伦理约束,极易固化甚至放大社会既有偏见、侵犯个人隐私,最终导致决策不公与权力失衡。为此,必须将公平、向善等价值原则内嵌于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导向中,并建立动态机制使其随社会价值观演进与调适。其根本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的判断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共识保持一致,使技术进步的成果得以公平分配,惠及最广泛的社会群体,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06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