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开拓育人新场域,将城市势能转换为育人动能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开拓育人新场域,将城市势能转换为育人动能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4 04:2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杨晶、周玉玲(分别系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一重要论述为破解传统思政教育“悬浮化”“空泛化”难题指明了实践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往往与其所在城市密不可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承载着城市文明形态创新的价值引领,又与思政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本质要求深层耦合。通过贯通思政理论课堂与城市发展实践,能够将城市现代化的磅礴势能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现实动能。这一实践进路,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独特而深远的价值。

  城市发展实践供给思政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论断指出了苏州作为人文经济学样本城市的引领价值与示范意义。将人文经济学城市实践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更能将城市的现代化实践转化为育人优势,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价值引领。要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等维度,引导学生立足求学城市,近距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人文经济学示范图景,促使学生以更宏阔的视野解读城市的发展变迁,深切体悟国家发展脉搏与时代演进逻辑,增强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认同感与使命感。

  激活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人文经济学与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的本质诉求层面具有价值同构性。前者通过人文环境的熏陶、体验与浸润等隐性教化方式实现价值观塑造,后者通过理论阐释、规范引导、实践养成等显性教育方式,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人文经济学“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伦理诉求与思政教育“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核心目标,在中华文明深层价值逻辑中形成精神共振,共同指向个体主体性建构与社会公共性培育的辩证统一。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下,思政教育通过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价值动能。同时,人文经济学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学理支撑:其突破西方经济学的认知局限,强化文化赋能经济的实践逻辑,为“两个结合”提供了文明论依据,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城市空间打造具身思政新场域。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具有文化基因传承与精神谱系建构的动态纽带功能。城市是人文与经济、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有机交融的承载空间,在构建具身化思政教育场域中展现出独特价值。贯通思政理论课堂与城市发展实践,既不能局限于课堂里的案例教学,也不是形式化的“课堂搬家”,可借鉴当下流行的城市漫游(City Walk),让学生置身于城市空间,用双脚探索美好生活,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的系统链接。从具身认知理论视域审视,这可以突破传统知识传递范式,聚焦身心沉浸与情境交融的体验性认知过程,系统整合并创造性激活城市作为资源平台、文化窗口和实践场景的多维价值,将城市历史文脉与现代化发展实践编码为可交互感知的空间符号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向具身化文化认同转化,引导学生深入把握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同时,通过空间叙事与情境互动的认知具象化机制,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深刻把握地方现代化实践的发展逻辑,深化对新时代伟大变革重大意义的理解。

  产教融合构建思政育人新生态。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思政教育正经历从“价值灌输”向“价值共生”的范式转换。产教融合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四链贯通”,构建起涵盖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全要素育人体系。人文经济学揭示,文化要素是新质生产函数的关键变量,它不仅能催化产业升级,还能通过价值观重塑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构性优化。这种学理认知为产教融合与思政教育的同向育人提供了方法论支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文兴业”的实践逻辑并非简单移植既有模式,而需遵循“在地性”原则,立足地域文化基因的独特性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城市精神形成共振效应。因此,在人文经济学视域下,通过解码城市历史文脉中的红色基因、工匠精神、创新传统等文化符号,构建“产教人城”融合的特色化思政教育实践场域,可以促进思政教育、地域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互促共融。

  协同育人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社会协同力”是关键维度之一,彰显了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治理体系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社会协同力绝非教育要素与社会资源的机械叠加,而是通过整合城市多方主体资源,形成教育事业与城市治理协同发展的综合能力。人文经济学突破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单一理性逻辑,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的资源配置新范式。以苏州为例,其千年文脉赓续,不断得益于尊师重道的深厚民风、崇文重教的优良家风以及兴学育民的士人情怀,三重主体共塑城市文化基因,树立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优秀传统典范。相较于侧重产业技术对接的产教融合模式,校社协同更加注重思政育人的全面性与社会性。其通过城市治理的多方功能主体,建立协同育人网络,有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学习环境与操作场景衔接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诸多难题。这一协同网络的构建,不仅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宽思政教育的实践边界,更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