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杜倩 苏雁 邹晓菁
鼓板声响,悠扬的二胡声与清脆的碟盘敲击声随之而起,在座的老南京人会心一笑——这是他们熟悉的“白局”开场。
11月1日,作为江苏“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南京秦淮区成功举办了“弦歌不辍廿载·一曲白局唱古今”南京白局列入保护计划二十周年成果展演。现场,《醉秦淮》《白局风华二十年》《传承》等新老曲目赢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南京白局源于明代秦淮河畔的织锦工坊,是南京独有的地方曲种,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南京白局以地道的南京方言,传唱南京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与基层大众生活密切相关。2006年,白局被列入非遗保护计划,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乐文媚告诉记者,本次展演以“一幅跨越七百年的南京市井生活画卷”为核心脉络,致力让非遗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全面呈现南京白局二十年传承中的变与不变。值得一提的是,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牵头组建的四支白局团队同台协作演绎,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舞台效果。
南京白局深受观众喜爱,再次重放光彩,一方面得益于长期坚守、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传承者们的不断创新。“我们南京不仅山美、水美、人美。要提起这‘苏超’,南京队——那真是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乐文媚兴奋地介绍,这是他们紧跟“苏超”赛事,用其赛况编成的白局唱词,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白局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与城市心跳共振的“青春符号”。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秦淮区以“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平台搭建、主体认定、宣传引导”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将南京白局从“抢救保护”过渡到“传承发展”。通过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撑,为白局从业者和团体提供官方认可和基础性支持;打造“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景区”等系列品牌活动,重塑南京白局生存土壤,打造城市旅游文化名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构建起从启蒙到专业研究的传承梯队;充分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扩展了南京白局的传播途径。
如今,白局不仅是一种地方曲艺,更是南京生活的编年史,是可感、可触、可传的城市声音。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