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用文艺赋美助力精神共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用文艺赋美助力精神共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5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广胜(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2022年9月,浙江省启动实施“文艺赋美”工程。前段时间,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将源于浙江的这一探索拓展为全国性的工作载体。

  三年前启动“文艺赋美”工程时,在百度上几乎找不到“赋美”这个词,大家通常用的是“赋能”,比如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文艺当然也可以赋能,而且在赋能的同时还能给人带来美——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这就是“赋美”。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文艺在赋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我们提出“文艺赋美”的概念,希望充分发挥文艺陶冶性情、娱乐身心的作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实现大众精神共富。

  三年来,浙江全省设立常态化演出点位3000余个,孵化培育群众文艺团队7万余支,各地广泛开展“文艺赋美”演出逾55万场,打造出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宁波老外滩“艺术码头”、衢州水亭门“星光音乐会”等现象级文化IP,为城乡居民提供“转角遇到美”的艺术体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好文化“饭”、尝足艺术“味”。

  评价一件事情,达60分,可以说“还行”;达80分,可以说“良好”;达95分,才能叫“美”;做到100分,那就是“完美”。从“行”到“好”再到“美”,是60分到80分再到95分的差异。因此,这对“文艺赋美”工作提出了极高要求。

  “文艺赋美”实质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这场改革。

  要让艺术走出殿堂、融入街巷,将城乡空间打造成为开放的美术馆、流动的音乐厅,将冷门的街区变成热门的打卡地。让文艺走出剧场、走上街头,其内核绝非“将就”,而是“讲究”。老百姓见过好的、吃过好的,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只有将艺术水准和演出效果始终维持在高水平上,才能涵养出能辨别、会欣赏、有追求的审美眼光。要打破“文艺只是演出”的固有思维,推动美学体验从街头走向全域,构建一个“处处有美感、时时可体验、人人能共享”的立体网络,稳步实现从“街头演艺”到“全域赋美”的深层跃迁。

  “文艺赋美”的舞台设在街头,“全民艺术学堂”的课堂开在线下,其直接受众终究有限。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流量在哪里,影响力就在哪里,所以“文艺赋美”不能静悄悄搞,必须亲近流量、迎接流量、拥抱流量。要善于在IP策划、传播矩阵、技术创新等方面协同发力,让“文艺赋美”借流量之风,进一步成燎原之势。

  创新往往发生在跨界处。要坚持“文艺+”理念,推动“文艺赋美”与旅游、商业、体育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推动艺术赛事、精品演出的公众渗透,让戏剧节、传统戏曲演出季等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街头、进课堂,更好地与公众“对话”,积极营造“文艺赋美”的良好生态。

  “文艺赋美”是新生事物,要积极培育一批“文艺赋美”主理人,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主理人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一竿子到底的策划师、运营师和品质把关人。要鼓励主理人为每个艺演重要点位、艺培项目找到“项目经理”和“灵魂人物”。要以项目化思维,推动构建点位主理人与演出志愿者的联动机制,更好保障“文艺赋美”工程的专业水准和长久活力。

  科技是时代的最大变量,也是“文艺赋美”提质增效的最大增量。一方面要用“科技+”向内赋能,积极运用AI技术等工具降低创制门槛。比如,利用AI生成高质量、低成本的动态LED背景视频,自动生成多语种字幕,甚至辅助进行音乐编排和舞美设计。另一方面要用“科技+”向外赋能。比如,将精彩的街头演出通过高清直播、视频切片、话题讨论等方式传播分享,这相当于开辟了“第二现场”,将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让艺术之美广泛面向大众,赢得全社会更多点赞。

  “文艺赋美”不仅是节目的输送,更是资源流动、服务下沉和机制改革。要以改革破题、以机制赋能,真正打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通道,让艺术的活水畅流基层,让美育的种子深植民心,实现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深刻转变。一方面,要推动品牌共建,实现“送文化”与“创文化”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贯通美育网络,实现“街头观赏”与“公益培训”双向赋能。要打破“演出”与“培训”的界限,大力发展“艺术夜校”“艺术自习室”“乡村艺校”“流动艺术教室”等创新载体,将街头演出与公益培训有机结合,让群众在观赏之余还能参与体验、学习技能。

  “文艺赋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人。要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互为支撑的人才队伍,让专业力量引领方向、志愿力量铺就底色、运营力量提升绩效,进一步形成“星火燎原、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一方面,通过建立“文艺赋美”专业人才库,完善专业演员、艺术家志愿参与街头艺演、公益性艺术培训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带着精品力作走向街头、深入基层,让高水平艺术绽放于市井巷陌。另一方面,壮大志愿生力军,扩大社会参与度。应建立健全“文艺赋美”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评价激励和权益保障机制,通过提供系统培训、搭建展示平台、给予正面评价等方式,提升志愿者的归属感、荣誉感和服务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1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