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旅影视作品:要关注风景之中的人与文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旅影视作品:要关注风景之中的人与文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5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影视锐评】

  作者:白昕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教)

  近年来,一批文旅影视作品热播,呈现美丽的地域风光,有效拉动了取景地或故事发生地的旅游经济。然而,在这一创作趋势之中,部分作品的景观呈现与人文内核相互割裂,使作品难以有效传递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

  一些作品“见景不见人”,过度强调风景展示,甚至将其凌驾于叙事逻辑之上。创作者往往滥用空镜与航拍,过度堆砌风光画面。镜头中虽充斥着山水楼阁等精致美景,却缺乏鲜活的人物与真实的质感。例如某部微短剧中,冗长且缺少剧情支撑的风光展示屡屡打断叙事节奏,严重削弱了作品的整体连贯性。人物塑造也因此被边缘化,角色沦为风景的附庸,主要承担景点介绍功能,缺乏独立的人格魅力与情感深度。另一些作品则陷入“有人无魂”的困境。文旅内容变成与地域文化脱节的偶像剧套路,人物虽然在风景中活动,却往往止步于打卡拍照,对当地的历史文脉和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视而不见”。以某微短剧为例,美丽的风景只是美好爱情故事的背景板,难以引发观众深入探究的热情。更值得警惕的是创作者对文化符号的浅表化运用。作品对非遗、民俗等本应富含历史与情感的元素进行简单拼贴,当成故事的视觉背景板,而未能与人物的命运抉择、价值观念形成有机互动,更别说展现一方水土背后的生活哲学与精神力量。这种处理方式使作品难以传递深层的地域文化内涵,影响了艺术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创作理念的偏移。一些创作者将商业逻辑凌驾于艺术规律之上,过度追求“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即时效益,将影视作品简化为加长版旅游宣传片。也有一些创作者原创能力匮乏,只得依赖速成模式,采用“风景填充”的技术手段来弥补叙事建构和人物刻画的苍白。还有一些创作者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过于浅表化,并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脉络,更忽视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生活的深刻共鸣和情感联结。

  这种创作倾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在艺术层面,它导致“审美降级”,使原本应当承载丰富内涵的现实题材,退化为一系列风光明信片的拼接,削弱了影视艺术应有的叙事深度与情感冲击力。在文化传播层面,则容易形成“地域认知固化”。观众通过剧集所获得的,可能只是被简化,甚至被扭曲的地域形象,忽略其真正的多样面貌与深层的现代化转型。更值得警惕的是产业层面的反噬效应。当同质化作品大规模涌现,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自《去有风的地方》获得市场成功后,“文旅+爱情”模式的跟风创作扎堆。但这些作品大多未达到预期热度,也证明了缺乏创作积累和人文支撑的风景展示难以吸引观众。长此以往,这一现象不仅会造成创作生态的恶化,也可能使“文旅联动”的模式失去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文旅题材影视创作要想走出创作误区,关键在于让“风景”“文化”与“人心”有机融合,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融入叙事主线,通过人物的成长轨迹和情感历程,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折射城乡互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图景。在这一创作理念下,观察现有的文旅影视作品,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典型的旅行者形象,即释放型主体、中介型主体和回归型主体。其塑造思路或可为今后创作提供启示。

  释放型主体往往因现实生活的压抑、不顺利而踏上旅程。例如《外婆的新世界》中的孙玉萍和《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都是长期受困于家庭角色与社会成见的中老年女性。她们的出走并非单纯逃避,而是挣脱束缚、重构自我的生命历程。从这个角度看,镜头里的自然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物旅程中的环境背景,更是外化与投射其情感波动、思想演进与精神觉醒的流动镜像。山川、草原、河流甚至天气的变化,既映衬着她们情绪的起伏,也象征着人格的舒展与生命力的复苏。景观由此被赋予人格化的叙事力量,成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同行者。中介型主体往往具备跨越地域的双重视角与文化感知力。《我的阿勒泰》中的李文秀正是这样一个典型。她以写作者的身份重返草原,既保持着都市文明的思维方式,又不断深入理解游牧生活的文化肌理与精神内核。她不仅“看见”草原,更将这种观察转化为都市人容易产生共鸣的表达,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从这类人物新奇而略带疏离的视角出发,观众得以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日常。他们所看到的,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阿勒泰,更是一个经由文学之眼重新发现的精神原乡。这种讲述方式不仅提供了文化转译与情感连接的路径,更在美学层面构建起一种“陌生化”的诗意。“回归型主体”的旅程往往始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困境,而终于对文化根源的再发现与自我认同的深化。《北上》中的谢望和与夏凤华正是通过回归运河故乡,完成了一场从疏离到融入的文化身份重构。他们的返乡之旅呈现出三个清晰的递进层次。在空间维度上,是从他乡到故乡的地理位移;在时间维度上,是与家族历史记忆的重新连接;在精神维度上,则重新嵌入通过大运河的活态文化符号串联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记忆的深刻对话。人生唯有知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明白该向何处去。这种让人物带着现代文明的成果,重新审视并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最终在变革的时代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回归—重构—联结”叙事模式,展现了立足传统、面向未来的生存智慧。

  文旅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山河之美,更在于发现并讲述风景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与他们的故事。唯有将自然景观、地域文化与人的命运、情感深度融合,让“景”成为“人”的延伸与映照,作品才能真正传递出一方水土的生命力与精神内核。也正因如此,文旅叙事才能超越视觉奇观与旅游推介的局限,升华为具有时代意义和情感厚度的中国故事。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作品以人为镜、以景为媒,在展现中华大地壮美辽阔的同时,更深刻地书写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自信。这既是文旅融合创作的方向,也是其承载文化使命、凝聚时代共识的意义所在。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