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虚拟现实电影 从看故事到“进”故事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虚拟现实电影 从看故事到“进”故事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5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艺观潮】

  作者:周锋(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

  虚拟现实电影兴起是当下文化领域的一大热点。其重要性不仅源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市场的快速扩张,更在于它改变了电影的创作语言,并颠覆了观众与故事原本的关系。

  传统电影以银幕确立审美边界

  要理解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特质与美学特征,就得将其置于与传统电影的比较中。

  传统电影的影像体系中,镜头的取景框严格限定了观众的视觉范围。银幕里上演的是创作者精心编码的影像符号与意义系统,内容是线性的,不可逆的。观众始终停留在银幕外,接受导演选择呈现的内容,不能踏入更无法操控那个被框定空间中的故事。他们潜意识里知道这是他人的故事,所以观影时需要静下心来,集中精力,通过情感投射与银幕中的故事建立联结。一旦剧情失去内在吸引力或遭遇外界干扰,这份精心构建的情感投射便容易中断,人们随时可能从叙事中抽离。这种审美上的距离感,是构成传统电影独特魅力的基石。它既为观众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心理屏障,同时也确立了创作者在叙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基于此,传统电影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创作方法:创作者通过景别变化,不仅控制着拍摄对象之间的物理距离,也巧妙影响着观众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远景、全景让人感到疏离,特写、近景让人感到关切;利用焦点转换引导视觉注意力,通过让画面中一部分区域清晰、其他区域模糊的“虚实对比”,引导观众“看这里”;借助镜头运动的推拉摇移,营造特定的心理节奏与情绪氛围,比如快速摇移让人感觉慌乱或兴奋,平稳横移让人觉得从容、庄重。

  虚拟现实重构影视叙事法则

  相较而言,VR技术所带来的是关乎叙事本体的改变。它解构了电影的“框架”,将观众直接“空投”进叙事现场。当观众戴上VR头显,银幕的物理边界消融了。虚拟现实电影的内容充盈了整个视域,使人进入一个全沉浸、很难被外界打扰的感官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传统电影里由取景框所界定的视觉范围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可供自由探索的场景空间。转换视角的主动权被移交给观众,他们通过头部的转动与身体的移动,自主决定看哪里、探索何处,通过主动地“东张西望”去发现并整合散落于环境中的叙事线索,最终在动态的观察与体验中自主拼凑出场景的细节与故事的全貌。正是这种高度的“具身体验”,催生了前所未有的临场感与心理代入,使观众从故事的“旁观者”转变为叙事的“亲历者”与“共创者”。

  相应地,创作者的职责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的第一要务不再是讲述,而是精心布置环境线索,以更符合人类自然探索本能的方式,“邀请”观众主动去发现、感知并最终共同完成故事的叙事。比如,创作者可以通过控制光线、色彩、物体的布局以及声音的来源方向,让重要的叙事元素自然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具体而言,当观众在环境中自由转动头部时,一个突然亮起的物体、一段从特定方向传来的低语,都能指引其发现关键信息。再比如,可以更多地通过环境中的细节而不是人物本身的表演、台词来塑造人物,传达情感。具体而言,一个角色的性格可以通过他房间内的布置,如散落的书籍、墙上的海报来展现;一段悲惨的往事可以通过场景中残留的痕迹,如破损的墙壁、静止的秋千来暗示,让观众通过观察这些细节,自行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情感,从而产生更深刻、更个人化的情绪共鸣。再比如,创作者可以通过互动设计,像点击一个物体、选择一扇门,触发后续剧情,赋予观众推动叙事的能力。观众的个人选择直接影响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顺序、角度,乃至最终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其情感投入也因此变得更为强烈和直接。

  在虚实互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虚拟现实电影赋予观众主动权的新特性,若在设计与引导上处理不当,可能会让艺术体验“变味”。试想,当你正为一个角色的命运感到心痛,沉浸于剧情营造的情绪中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闪烁的箭头或高亮提示,催促你做出选择或前往下一个区域,情感共鸣被瞬间打断。观看动机也很容易从“感受故事”滑向“完成任务”,使体验变得更像解谜游戏,而非心灵之旅。尤其在当下流行的虚拟现实大空间体验中,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很多虚拟现实大空间都可以多人组队参与,强烈的社交属性进一步改变体验的基调。队员们实时交谈、互相帮助,虽然增强了互动乐趣,但也容易让一起玩耍、吐槽,完成团队目标成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这样一来,作品原本希望营造的某种需要独自品味、安静思考的个人化审美情绪,比如孤独感、疏离感等微妙心境,就很容易被热闹的协作氛围所冲淡。

  其实,类似的挑战在沉浸式戏剧中同样存在。但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沉浸式戏剧拥有真实的演员。这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能够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即兴表演,通过眼神交流、肢体接触和台词应对,与观众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这种人与人之间不可预测的互动所产生的情感流动,往往比预设的程序交互更具感染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甚至转化那种机械的游戏感,将互动升华为真正的艺术体验。相比之下,现阶段的虚拟现实电影在互动层面仍面临技术限制,虚拟角色尚无法真正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与意图,放映设备也无法快速生成合乎情理的新场景、新台词与新情节来回应观众。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多人虚拟现实电影体验中,一同观看的同伴在视觉上没有真实可辨的面容与身体,而只是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交流同样被技术所过滤和削弱。

  从根本上说,要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人工智能、实时渲染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发展,以期创造出能真正“理解”观众并给予情感反馈的虚拟角色与环境。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创作者亦可通过其他方式来削弱这种情感与审美的隔阂。例如,强化环境叙事与氛围营造,以极具感染力的场景、灯光与声音设计,让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设计非语言互动,巧妙利用手势、凝视等更符合直觉的交互方式,维系叙事的连贯性与情感张力。还可以优化多人观看时的社交体验,为虚拟化身注入更细腻的交互表现力。通过设计丰富的肢体动作、自然的微表情与生动的神态暗示,让每位参与者的虚拟形象能传递真实情感,使团队成为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整体。这些手段虽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却能在技术边界内,为观众搭建起一座通往故事世界的感性之桥。

  虚拟现实电影的未来,正系于其在艺术自觉与技术革新之间找到独特的平衡点。如果能让观众的每一个互动都承载一定的情感重量与叙事意义,甚至成为故事里的角色,获得参与其中、共同书写的生命体验,虚拟现实电影就能超越技术奇观与娱乐功能的层面,建立起自身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美学体系与叙事范式。这或许正是虚拟现实电影所能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像革命。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