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时评】“人工智能+”是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时评】“人工智能+”是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5 03: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时评】

  作者:卢岚、阎向阳(分别系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教授)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有利于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让高校思政课“更聪明”“更智能”,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内容、载体和方法创新,以科技赋能实现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加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备课效率和授课质量。智能化思政课教学平台可实现广泛汇集教学资源、分类梳理学生问题等功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助力实现知识的可视化与故事化呈现,摆脱“讲义+黑板+PPT”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数据采集、智能处理、多维评价功能,还能有效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实施个性化教学,将“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推动思政课从“经验指引”向“数据驱动”转变。

  人工智能技术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可以突破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的边界,重塑思政教育空间,拓宽思政教育场域。比如,有的高校运用人工智能传承校史、弘扬校风,利用沉浸式技术改造校史展览,通过智能感知设备让学生“穿越”至历史场景,身临其境感受校园变迁;有的通过虚拟数字技术,构建校史名人“数字人”与学生互动交流,使思政教育更具代入感。在社会实践层面,人工智能丰富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打开方式”,为其参加志愿服务、基层调研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更好发挥出“大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既要加强政治引领,也要做好服务管理,把立德树人要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人工智能在数据动态监测、汇总分析、个性化方案定制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对学生知识结构等进行精准识别和深度分析,建立动态数字档案,为构建个性化、精准化的培养模式提供支持。在心理健康层面,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石,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孩子们坚定理想信念,在面对困难时更具韧性,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化解压力。高校可探索尝试建设更加智能的心理健康实验室、心理问诊系统等,强化学生心理危机识别预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应对挫折,从而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未来,应妥善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方向和尺度。一方面,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在思政课教育应用层面的相关规定,制定严格的数据监管与信息保护机制,防止技术滥用、隐私泄露现象的发生,确保师生个人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针对人工智能生成的教育内容,制定严格的内容审核标准,建立动态内容监测机制,实时监测教育内容的合规性,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有害信息。同时,不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正确认知和合理使用能力,增强对虚假信息和不良思想的甄别能力,确保技术的有效应用。

  此外,我们也要逐渐形成并适应“人机共育”的教学新模式。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创新与治理相结合,既要以积极态度和责任担当主动拥抱,又要做好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让人工智能成为高校思政课的“协同者”而非“替代者”,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更加智能的思政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03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