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南京11月4日电(记者邹晓菁、苏雁)刚刚落下帷幕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点燃了球迷热情,更牵引出一条活力迸发的体育消费新链条。11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新闻发布会,提出要放大“苏超”效应,推动赛事经济加快发展。
“苏超”品牌持续擦亮,正是江苏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的典型代表。截至11月1日决赛,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介绍,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办好赛”下功夫,在常态化举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的同时,积极引进培育高端体育赛事,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这意味着,未来的江苏赛场,不仅是足球的盛宴,篮球、羽毛球、网球等传统项目将依循市场化规则蓬勃开展,滑雪、潜水、动力冲浪板等新兴赛事,以及街头田径、滑板等潮流运动也将百花齐放。”张海涛说。
供给侧的“活水”如何引向消费侧的“良田”?江苏的答案是:推动体育赛事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据介绍,今年1到9月,江苏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介绍,意见鼓励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我们将持续放大‘票根经济’效应,让民众得实惠、市场增活力,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让‘跟着赛事去旅游’成为新时尚。”李川说。
发展赛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要素保障。意见在政策支持上打出“组合拳”: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工具;适时推出“苏体贷”专项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门票收费权、赛事版权、转播权质押等融资方式;统筹安排体育设施用地,探索点状布局的灵活供应方式。组织管理上,通过制定大型赛事安保标准、建立效益评估体系、健全跨部门服务保障、完善“熔断”机制等,为各类社会力量投资体育赛事提供稳定预期和安全环境。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