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十五五”新图景新征程】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强劲动能,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十五五”时期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实体经济的“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工人在一家新材料公司内展示碳纤维制作的雪板和头盔。新华社发
“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走进山东青岛一家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各种大型机械臂“闻令而动”,精确抓取零部件、“熟练”地完成装配作业,智能搬运机器人往返穿梭、忙前忙后,一台台智能冰箱快速下线,尽显灯塔工厂的科技范儿。
“我们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该企业相关业务负责人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领域。放眼全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数智化转型,让“老树发新芽”,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
“中国的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十四五”期间,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十四五”时期,我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了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这些产业大多数是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传统产业加快“焕新”,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等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海南定安县大岭花岗岩矿项目在多个建筑顶部铺设了分布式光伏设备。新华社发
制造质效实现飞跃,企业发展创新育新
“瞧,这是我们车间里的人形机器人‘明星员工’,它正在进行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呢,‘本领’堪比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从早干到晚也不会累。”四川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工厂里的各种智能设备和应用。
如今,数字技术正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为工业制造等领域带来效率和质量的飞跃,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工人在经过智能升级后的滴漏咖啡机产线上作业。新华社发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看,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
“我们组织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说,“十四五”期间,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生产领域,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无人矿山”“黑灯工厂”“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壮大。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国际看,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同时,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上升,风险挑战增多,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十五五”时期,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我们正在开足马力生产,保质保量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近期,记者在上海、广东、湖南等地采访发现,广大制造业企业正下大力气创新研发、转型升级,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郑栅洁表示,《建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四方面重点任务,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个方面来把握。
固本升级,就是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创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扩容提质,就是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扩容和提质空间。《建议》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等举措,将加快促进经济生态重塑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强基增效,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邮政快递、电力、宽带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举措,将发挥更强支撑保障作用。
“‘十五五’时期,我们将用足用好我国经济的发展优势,积极拓展宏观政策空间,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量要素之间的高效协同,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效益,有力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郑栅洁说。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5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