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盐城师范学院:援疆让青春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盐城师范学院:援疆让青春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聪

  “老师,您也来自江苏盐城吗?”近日,在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红石榴小课堂上,面对孩子们的提问,盐城师范学院第32批实习支教团成员胡婷坚定地点了点头。与此同时,江苏省盐城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盐城师范学院96届毕业生梁健,作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积极发挥着“传帮带”作用,致力于帮助当地教师提升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他们虽然身份不同,却有着同一个目标——教育援疆。

  17年来,盐城师范学院累计派出32批1776名学生、50多名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援疆,覆盖支教所在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部学段。在众多参与教育援疆的学子中,不少人将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期不断延长,并将职业生涯与新疆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该校来自江苏溧阳的2013级同学万旭芬就是长期建疆的典型。

  2016年3月,万旭芬跟随支教团来到新疆克州,成为一名顶岗实习老师。3个月的实习支教结束后,万旭芬选择了第二次参加学校新疆支教团,在毕业那年,她决定留在新疆。

  盐城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海燕介绍,近5年来,全校共有45名非新疆籍学生通过“西部计划”留在天山南北。“我们是把支教当作人才‘导流器’。”该校校长张宏如介绍,在支教工作中,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新疆建设,既要留得住人,更要留得下心,让青春在长期建疆中发光发热。

  像万旭芬这样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扎根新疆的盐城师范学院学子不在少数。2017年就在察布查尔县任教的李小虎来自宁夏,在校期间也参加了新疆支教团,毕业后选择留在察布查尔县,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未来。“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更是在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出一份力,这份责任让人更有干劲。”李小虎说。

  2017年来到察布查尔县的陶佳瑶是一位江南姑娘,她先在当地一所学校担任教师,后被调到县科技局工作。“岗位虽然有变化,但立足基层、服务新疆发展的初心始终没变。”陶佳瑶说。当被问到“后悔当初的选择吗”?万旭芬、李小虎、陶佳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如果再选一次,还是会坐上那趟西去的列车”。

  这段时间,盐城师范学院开始招募第33批支教团成员,招募通知发出仅3天,报名人数突破300人。“老师,我能不能选择去伊犁?”00后师范生刘畅在报名表“志愿去向”栏写下这行字。对此,他解释说:“学长学姐能把‘三个月’变成‘十年’,我也能。”

  远在千里之外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梁健与其他七位毕业于盐城师范学院的援疆教师一起筹集资金,在校园里设置了一块景观石并命名为“思援”,与“思源”谐音,更体现了察盐两地教师的不解情缘。在盐城师范学院新疆校友会成立大会上,梁健深情回忆在盐师求学、在新疆支教的点滴,他表示,天山和黄海东西相望、紧密相连。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17年星火不息。正如该校党委书记张玉勤所说:“当支教从‘项目’变成‘基因’,青春就不仅是一段年华,而是一种与祖国同频共振的精神追求。”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1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