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析理论道】
作者:李晓晨(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区域国别研究以特定国家或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系统探究其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地理、外交等领域的历史与现实及其内在关联。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学科建设、资政建言、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步发展完善,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区域国别研究,需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夯实学科根基。没有扎实的学科支撑,就难以形成稳定的研究范式,容易陷入表面化、盲目化的困境。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成为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2025年4月,教育部更新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设区域国别学等29种专业。至此,区域国别学实现了从研究方向、目录外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的发展。学科的设立,旨在打通原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入准确了解外部世界提供学术支撑。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把握学科定位,解决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学科界限严格、互不相通、资源分散等问题,推动形成系统的学科框架,为提升研究能力提供制度性保障。一方面,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中国立场、中国价值,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范式,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区域国别学研究范式和学术框架。另一方面,明确学科使命、学科特色,加强学科规划,统筹资源力量,推动跨学科融合,重点聚焦对象国或区域的政治生态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分析、文化基因解码、社会结构演化,让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更具说服力。
拓展方法路径。区域国别学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对策性、即时性的特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非传统安全风险、跨领域风险等多重因素叠加,对区域国别研究方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应构建科学的方法框架,整合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实现从“传统单一”向“动态多元”转型,从描述性向解释性升级,从碎片化向全面认知转变。应运用好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历史研究等传统方法,追踪最新的学术论著、政策文件,充分利用各国解密的档案、数字化的历史文献库,并通过长期、持续的跟踪性田野调查、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获取鲜活的一手材料,增强实证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交叉验证,发展完善既有理论。身处数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语料库分析等新技术的运用,为区域国别研究方法创新带来新的可能。大数据分析能够提供传统调查方法难以获取的实时、动态、大范围的社会感知数据,使研究者能够把握宏观整体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则有助于探明难以直观发现的复杂模式和相关关系,甚至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演和预测。当然,数字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不能替代人的分析,应大力推动传统和新兴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前瞻性。
建好人才队伍。推进区域国别研究,需要一批善于提供全局性、方向性、制胜性战略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凝聚更多“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人才是知识生产的根基,只有通过研究者的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连接,零散的信息才能被整合、分析,进而升华为有用的知识;人才也是跨学科整合的关键执行者、交叉知识的枢纽,是跨文化理解的诠释者,只有掌握对象国语言、长期深耕田野、深入他国文化内部,才能够获取准确的社会文化信息,突破二手材料局限,避免认知偏差,并将其逻辑和意义准确地“转译”给本国受众。培养高质量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育人体系。例如,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协同培养,通过高校内部跨院系协作(如外语+政治学+经济学)及校际联合(如语言类高校+综合性大学),培养兼具对象国语言能力、区域通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多种视角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能力,通过田野调查与政策研究的双轮驱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型”研究人才;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通过中外高校联合培育项目、国际组织实习计划等,让学生在对象国“生活”而不仅仅是“学习”,获得切身体验和人际网络;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兼顾学术贡献与应用价值的成果评价机制,尊重和倡导长期、深耕式研究,并将实证研究、应用研究、可行性研究等纳入考核体系。
搭建智库平台。智库平台是连接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关键一环。区域国别研究是深度的、长周期的,但决策者和公众需要的是及时的、可操作的、前瞻性的见解,在此过程中,区域国别研究智库承担着重要使命。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应搭建起研究者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桥梁,善于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政策语言、公共知识。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智库平台建设,要以维护国家利益、助力民族复兴为核心立场,明确“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实现服务国家战略、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为此,要发挥整合作用,加强组织推动和顶层设计,打破机构藩篱,将分散在不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整合起来,突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时效性研究,实现跨学科协同攻关;坚持问题导向,以现实需求为牵引,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路径,确保研究课题与时代关切同频共振;用好数字技术,建设区域国别研究数字平台,为相关研究提供强大支撑。此外,还要优化智库管理体制机制,规范项目管理、成果转化、工作流程、绩效考核等各项制度体系,推动智库间合作交流,为切实发挥其“思想库”功能提供制度支撑。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