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陆春祥(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壹
贵州铜仁,有一个特别的古镇,在万山中深藏着。
古镇真的就位于万山区。数千年来,此地盛产朱砂。万山朱砂比重大,色泽鲜红,半透明,带有宝石光泽。古镇因朱砂而兴,而衰,而枯竭,又焕发新生。
我们到达古镇的时候,正是乙巳年霜降的前一日。草木没有黄落,依旧满目青葱,但这一日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秋高风紧,阳光也时有时无,我们不禁都裹紧了衣服。

插图:郭红松
从矿业遗址博物馆出来,一群人跟着一位穿红衣服的姑娘往矿洞去。
前面就是岩鹰窝。红衣姑娘声音响亮了起来:“岩鹰高飞,岩鹰往往栖息于险峻的山洞中。这儿的老人都说,岩鹰窝旁,必有宝藏。我们万山最先发现的汞矿,就是这里的岩鹰窝!大家进矿洞后,不要乱跑。万山的地底下,有长970多千米的坑道,我们叫它地下长城。几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万山留下了上千个矿洞口,坑道错综复杂,比迷宫还让人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们走进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矿洞。
我的目光,却聚焦在坑道两旁的洞壁上。
表面上看,朱砂矿洞与金银矿洞,没有明显的区别,坑道顶部,都是犬牙交错的齿痕,不时还有大面积熏黑的遗痕。我知道,这是千百年来,矿工们用火攻石头留下的。这种采矿方法,唐宋时期就被普遍采用,在露头的矿苗处,堆上干柴,燃起烈火,烧它个几天几夜,待石头烤得滚烫甚至红了以后,再用凉水猛激,石裂砂现。浙江遂昌的唐代金银矿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开采的。
我伸出右手,在凿壁上试着用掌心抚摸数下,感到一阵冰凉。我清楚,我触碰到的,不仅仅是粗粝的矿石,更是秦汉的烟火、唐宋的丹炉、近代的工业轰鸣。
贰
据研究,中国古人使用朱砂的历史约有五六千年,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不少都使用朱砂矿颜料。自殷商开始,君王在墓葬中,多以朱砂铺设棺椁。我曾在殷墟博物馆宫殿宗庙区的妇好墓,看到过一套玉石材质的杵与臼的调色器,据说,它们出土时沾满了朱砂。由这杵与臼,朱砂矿石的捣碎与研磨场景仿佛浮现在眼前。自古以来,“朱门”“点朱”“朱批”“红顶”,这些含朱词语,都与朱砂有关。
万山的朱砂采冶开始的具体时间,一时很难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秦朝说起。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了一位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致富女能手——巴清。我猜想,她彼时的生意范围,或许就包括万山的朱砂: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看关键词。她家财富丰厚,绵延几世。她做的是什么生意?丹,就是辰砂,也叫日精、太阳、赤帝髓、朱砂。为何单单她发了财呢?是因为她“先得丹穴”。
我们可以如此诠释:一个偶然的机会,巴清(巴是清的家乡巴蜀之地,我们权且让其姓巴)在家乡率先发现了一个储量极其丰富的朱砂矿洞,她组织人们进行有效开采,还冶炼出了品质极好的朱砂及水银。同时,她销售得法,一时行销全国。久而久之,她的朱砂就垄断秦国,发了大财,成了大秦的女首富。
巴清此人,虽是个寡妇,却坚守妇道,公平经营,扶危济困,且常常援助国家重点工程,比如修筑万里长城等,所以,她的日子过得很平稳,连高傲的始皇帝,都将她视为贞妇,甚至将其接进咸阳宫里居住。巴清去世,皇帝甚为惋惜,下令为她修建怀清台。
巴清的家乡是巴地,巴清垄断了全秦的朱砂生意,而且,与巴蜀毗邻的贵州桐梓、思南、德江等地,都开采丹砂,这或许就是万山朱砂在秦时便得以开发的主要证据。有专家推测说,秦始皇修建地宫的100余吨水银,赞助商很可能是巴清。
如此说来,2000多年前的秦代,眼前这些矿洞里,一定响彻着火燃矿石的爆裂声、矿工们的凿石声,还有矿工们进进出出的各种喧闹声。
自此,万山的朱砂就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了。
据传,公元690年左右,万山土司向朝廷进献了一块形状酷似山羊的朱砂。这只“朱砂羊”,长宽高均为三寸三,通体鲜红,晶莹剔透。武则天捧在手心,左看右看,欢喜得不得了。在她准备登基为帝的时刻,突然发现了这么个宝物,实在是个好兆头:三个三寸三,正好是九九,且朱砂聚天地之精华,能镇邪避妖,给大周天下带来好运!想到此,武则天立即吩咐左右:看此砂红光普照,就叫它光明砂吧!
朱辅是南宋末年人,曾数次到过万山。他在笔记《溪蛮丛笑》中,如此评论万山朱砂的品质:砂出万山之崖为最。当地人说,万山朱砂品类繁多,但产自悬崖绝壁上的箭簇砂品质最好。而清初贵州巡抚田雯,则在他描写贵州建置沿革与风土民情的《黔书》中这样解释箭簇砂:铜仁箭簇砂,散生水晶石中,红白绚映,可宝也。
明代初年,朱元璋就特地在贵州设立了水银朱砂场局。不要以为朝廷重视万山的朱砂是件好事,实际上,它反而成了万山百姓沉重的负担。有首题为《禁买砂》的诗,前两句极为形象地写出了这种苦难:“赤箭砂坑即祸坑,十家逃窜九家贫。”
田雯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做巡抚期间,贵州的砂矿开采大盛,到处都是砂场。他到万山巡察,亲眼见到了矿工们的生产场景。他是这样描写采砂现场的:
采砂者必验其影,见若匏壶者,见若竹节者,尾之。掘地而下曰“井”,平行而入曰“墏”,直而高者曰“天平”,坠而斜者曰“牛吸水”。皆必支木幂板以为“厢”,而后可障土。
火把、油灯、土畚、背篓,矿工们捏着钎、锤、斧,在低矮的矿洞中匍匐而行,用斧劈,用火烧,用锤打,待装满了矿石,又背负而出,然后,将矿石放入水中清洗,淘之汰之,再用摇床筛选,漂以箕,晾干后再冶炼。而冶炼朱砂的过程极其危险,特别是古代的土法冶炼。冶炼过程中,剧毒的汞气随时都会泄漏,甚至会夺人性命。
时光流逝到近代,万山见证了中华民族所经受的屈辱。博物馆内,一组英法水银公司的掠夺图片,让人看了心痛:仅1899年至1908年,英法水银公司就从万山采走了700万吨水银,获利400万银圆。那是万山矿工血与泪的凝结。万山在滴血。
叁
进入新社会的万山,朱砂成就了汞都的繁盛。
在朱砂古镇的中心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人字形雕塑,两位矿工紧紧相依。雕塑的主旨明显,象征着创业,也是团结,更是力量。而雕塑的顶部,是一颗色彩鲜艳的巨大朱砂晶体仿体,它与一块白色云石晶簇嵌在一起,红白相映,瑰丽奇特。这个仿体要表现的,是1980年6月在岩屋坪矿区采到的那枚世界朱砂王:长65.4毫米,宽35毫米,高37毫米,毛重237克。这块朱砂王纯正无瑕,鲜艳红亮,目前正在国家地质博物馆内,接受众人的检阅。
广场四周,还挺立着不少“活”雕塑,有变压器,有车床,有吊机……说它们“活”,是因为几十年前,它们就是矿山工作的主力,现在虽退役,却还在呼吸。
在我看来,它们与长970多千米的坑道,坑道中的石梯,洞壁上的凿印、刻槽、标记等遗迹,都彼此呼应,它们是朱砂古镇采矿交响曲中的演奏主力。
我们在朱砂古镇步行街区徜徉,感受那个年代。
眼前这片20世纪50至80年代的矿山家属区,如今修旧如旧,成了凝固的时光标本。那些红砖墙、青石板路、褪色的标语,像一本翻开的旧相册,每一页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很快,我就发现了设计者的用心。每幢老建筑前,都有块小黑板,黑板是新的,字也是用粉笔新写的,但落款却停留在那个年代。
朱砂红,无处不在,是整个街区的主色调。冷风掠过朱砂古镇,将步行街区的红砖墙吹得发亮。连墙缝里那点点红色,我都怀疑是渗出的朱砂红。
一栋3层红砖楼突然撞进我的视线。楼顶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在冷风中泛着暗红的光,似乎与远处矿山的朱砂矿脉遥相呼应。低头看地上的石板,发现有裂缝,红衣姑娘说,这万山的地底下,都是空空的。
我凝视了一会儿,又忽然听见地下传来铁锹与矿石的摩擦声,仿佛有无数矿工正从地层深处向我走来。望着那些斑驳的窗框,似乎看见当年自己趴在窗台上,数着矿工们下班的身影,他们的工装沾着尘灰,脸上却带着笑容。
大矿山,小社会。鼎盛时,这里的职工和家属有两三万人。我们走进那个年代,深切感受它的时代氛围,真是色、声、味俱全。
写着“那个年代”的横幅下,还有一副对联:“身在万山胸怀世界,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真是太贴切了,过来人都品味得出,这就是那个年代。
肆
进入21世纪,开采千年的万山汞矿终于枯竭。2001年9月,矿区正式政策性关闭。机器停响,红火褪为灰白。活生生的现场,成了瞬间沉寂的历史。
转型是痛苦的,尤其是资源性枯竭城市,有些地方,只能任其衰落。
万山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
可是,贵州人热辣的性格中,自含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矿工们的年轻后代来了。他们的眼中,万山还有富矿,曾经的历史就是一种资源,完全可以将遗址变废为宝。他们打造出以朱砂为主题的矿山公园,把矿洞改成了“时空隧道”;工人宿舍,变身为“那个年代”怀旧街区。
而且,这些年轻人,思路创新,他们建成了俄罗斯餐厅,悬崖上架起了玻璃栈道,建起了游泳池,老礼堂变成了星空影院。古代采矿遗址黑洞子、仙人洞也通过审批,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万山人来说,2016年5月4日,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汞都·贵州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更名为朱砂古镇。
这些年,到朱砂古镇探新奇的人络绎不绝。万山的朱砂又一次红了,这一次,它因转型而红。
游人们进入“时光隧道”后,会看到灯光绚丽,光怪陆离,雕塑造型逼真动人,坑道虽幽深,却一点也没有给人以恐惧感。他们大多这样想:这里是朱砂矿,朱砂是什么?它能驱邪镇宅,待会儿出洞,就去展示中心买朱砂!
那些悬崖间的各个洞口,都被栈道巧妙连接起来了。人们从地下长城出来后,走在玻璃栈道上,惊险而刺激。自然,漫步栈道,最宜放慢脚步,那样才会悠然自得。
望蓝天云影缥缈,眺悬崖奔腾如瀑,瞰溪谷清泉流淌,观群山葱葱茏茏,听山涧鸟语声声,哪一样景色,都会让你驻足良久,心旷神怡。
悬崖游泳池,距悬崖底部200余米,仰面漂浮,蓝天会将你影子投射到池底。其实,映入碧池的不只是蓝天,还有像在奔跑的大朵白云,以及非常喜欢凑热闹的山鸟。鸟儿们一闪而过的身影,似乎是池底跃动的精灵。
5层高的办公大楼,现在成了工业遗址博物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退役的采矿机器,所有的使用物、照片、图表,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人们,千年丹都的兴与衰,都是时代的产物。一粒朱砂,可以照古今,可以观世界。
伍
在朱砂古镇,那一粒红朱砂,带给我无限感悟。
朱砂是矿石,是生态样本,又不止于此,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御批、墓葬、防腐、镇宅、驱邪、巫术、陶艺、印染、书法、绘画、雕刻、建筑……都要广泛使用朱砂。撇除仙丹神药的荒诞,到现在为止,朱砂还是一味极好的中药,可以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走进某家大型朱砂工艺品中心,那些上彩的字画与摆件、首饰、印泥、印章、奇石、各种生肖挂件……太多了,成百上千个品种的朱砂工艺品,琳琅满目一片红。
我选购了两方光泽如鸡血石的朱砂印章,暗红光泽,又呈金刚色,我知道,那是殷红艳丽的辰砂结晶。我早就打算好了,一方印章放问为斋书房,另一方印章放富春庄书院,我觉得,它们能给我带来人生的智慧!
川流的人群,将熄灭的矿火重新点燃了。
这丹红,以另一种形式,在铜仁的万山丛中,正熊熊燃烧着。
看万山红遍。
朱砂古镇,千年依旧红,是为朱砂之证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