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滇颇硕诺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滇颇硕诺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诗意中国】

  作者:包倬(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滇池》杂志主编)

  我坐在从巧家开往昆明的大巴上,昨夜是在车里浑浊的空气中度过的。但这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昆明到了。像是经过一个长长的隧道,终于迎来亮光。

  车窗外天空湛蓝,让人有种错觉——天空是大海。绿灯亮起,大巴身边的自行车们,仿佛瞬间化为飞鸟。我坐在车上,看得真切。心想,有个自行车品牌叫“飞鸽”,取这样的名字不是没有道理。

  那是2003年8月,昆明的蓝天沉默而高远。我的兜里仅有二百块钱。但这没什么,我来昆明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花钱。

  就是这里了,我想。漂泊之人遇见春城,就像年迈者在青山间寻到一块风水宝地。这是一种回归,让人仿佛听到一种召唤,有一种如孩子扑向母亲怀中般的安全感。8月的光照在身上,迷茫之中有了一丝慰藉。那时的昆明,车不算多,楼不算高,它像一个从远古走来的青年,浑身散发着青铜的光泽。那时我还没意识到,一个彝族人,离开凉山来到昆明,看似是离乡,其实是回到了故乡。

  我只知道生活不易。在这钢筋水泥间立足,和我的祖辈在群山中繁衍生息,毫无二致。这么想,心里就不怕了。大不了,像祖先们一样,在生活的悬崖峭壁上用双手凿开通向未来的路,在野花和荆棘中迎风高歌。我们是爱唱歌的族群。我们歌唱,未必是因为开心,或许也因为某种恐惧。我的朋友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就唱过一首歌叫《不要怕》。

  不要怕,我们有双手。不要怕,我们有双脚。我们肩扛世界,听从太阳和月亮的号令。

  我在劳务市场找到了一份房产中介的工作,门店在滇池路。那天,公交车走走停停,我一次次默念着目的地“滇池路”,并留意着公交车上的线路牌。到了环城南路,继续往南开,过福海立交,道路陡然宽阔起来。其实这是错觉,路并没有变宽,只是人、车变少了。开发中的地段,宛如城市之树上绽出的新芽。不用说,路的尽头便是滇池了。心想,改天要去看看。不用说,挡住我视线的那座山就是西山了。有人说,没有情感皈依的人去爬西山,会遇见真爱。

  这份工作管吃住,住的是阁楼,条件极其简陋,然而我安慰自己,没关系,又不是永远这样。“没关系”“不要怕”,这是夜晚驱除内心惶恐的良药。这么想,日子就有了希望。何况,滇池近在咫尺。

  我每天奔忙于滇池路周边,出入各种楼盘。看看窗外的庄稼便知,这里气候潮湿,土壤肥沃,心想,但愿我是一株幸运的庄稼。有时候,从某户人家的窗子望出去,只见西山静默,滇池如镜。平日,不见滇池,我们也常常会想起或谈起它。

  从地理位置上看,滇池位于昆明城边,但它实则是昆明的心脏。某天,我登上西山,眺望昆明,滇池近在眼底。心里不觉感慨:若无滇池,昆明就不是一个完美的省会。所以,要感谢那些伟大的造城者。

  这是心安之城。它敞开怀抱,迎接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异乡人。这里好活,住在昆明,一碗米线就可以喂饱自己。在这里,不用担心严寒与酷暑,春天的花园里长满玫瑰。红嘴鸥的心里装着时间。“红嘴鸥快来了。”有人说。果然,没过几天,红嘴鸥的先遣部队抵达的消息就见诸报端。这些白色的精灵,不远万里,来此过冬,让昆明美名远扬。

  这个建在滇池边的城市,说它古老或崭新,都可以。它建于两千多年前,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也是新生之城,变化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出生于昆明的诗人于坚,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变化,他在《故乡》一诗里写道:“从未离开 我已不认识故乡/穿过这新生之城 就像流亡者归来。”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新生,事物美好之态也。我们也和这座城一样,内心蓬勃,迎着太阳生长。

  大家似乎有了一个共识:靠近城市的心脏,才能更好地感受它的脉搏。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搬向了城南。

  某天,我来到了滇池边。我想到大观楼长联所写的:“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据说,过去的滇池比现在的更为辽阔。眼前,是一池平静的慈祥的湖水,老祖母一般,闪着岁月的粼光。

  彝语里,滇池叫“滇颇硕诺”,意为“大坝子上的黑色大海”。这就是彝族史诗里的英雄支格阿尔葬身的地方?我想起了童年听过的传说。

  支格阿尔,是彝族神话里的英雄。在彝区,他的英名家喻户晓。彝族史诗《勒俄特依》里,也有关于支格阿尔的章节。我十几岁去县城求学时,山鹰组合正风靡,支格阿尔的名字再次被传唱:“也许那时的我还是一无所有的模样,可我会告诉你支格阿尔就在你面前。”

  史诗产生于人类的童年。远古的故事里,万物有灵,而人是弱小的。正因此,神话里需要英雄,如赫拉克勒斯、普罗米修斯、夸父、后羿……彝族人的英雄就是支格阿尔。支格阿尔是神鹰之子,他射日月以救苍生,为百姓降雷神、驱魔蟒……他活动的地方,正是滇池一带,他的落难处也是滇池。只要传说还在,支格阿尔就没有远去,他只是隐身于云层,继续守护着滇池。

  在西南方的彝族聚居区,一代代人听着支格阿尔的故事长大、老去,在想象里神游滇池。而我,已经来到了滇池边,并将在这里生活下去。

  如今,我住在离滇池五公里的地方。我时常骑车到滇池边,看水,也看人。人们在湖边跑步、骑车,许多游客自远方而来,只为看一看滇池。

  我喜欢昆明,因为昆明有滇池。有滇池,这个高原城市就有了柔情。上善若水,千真万确。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我都愿意去滇池边走走。然后就会明白,没有什么心事是一个湖装不下的。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