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草原望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草原望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乌琼(《骏马》杂志主编)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中秋节的第二天,我在呼伦贝尔草原的巴彦塔拉苏木追了一场月升。

  在夕阳的霞光中,我们爬上缓坡,在高处等待月亮升起。太阳将落未落,它橘红色的裙裾下,一切都被镀上了暖色。牛儿们踩着地平线,融入天的背景,逆光的它们,小小的剪影分明可见。夕阳一沉再沉,藏在远处的高地后面,天际如被火烧透了般殷红。

  夕阳最后的红晕几乎消散,万物开始褪色。没有了光照,温度迅速下降。仲秋的草原,最低温度只有零上一二摄氏度。在草原上,经常有日月同辉的景象,但是今天的月亮迟迟不肯露面。万籁俱寂,向北眺望,海拉尔城已被灯火点亮。夜幕笼垂,山坡下的小镇炊烟四起。一片静谧中,我听见附近的牛用牙齿薅草、咀嚼的声音,“唰唰唰”的,富有节奏。黑暗中,眼睛的功能被遮蔽,耳朵则变得灵敏起来。

  突然,东边黑色的天幕上划出一条光亮的曲线,那是耀眼的橘色,比人间的灯火更为张扬。我惊呼:“月亮出来了!”爱人立即扛起相机三脚架,跑起来。就在他调整机位的时候,月亮已经露出半张脸。我从未见过如此硕大的圆月,橙黄橙黄的,像火把外焰的颜色。接着,它抖了抖,现出了整张脸。

  月升不像夕阳落下时那么轰轰烈烈,光芒晕染天际,月亮只是提亮了周边夜空的些许亮度。然而它自身像个火球一般兀自发光,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高高挂在天上而又清冷的模样。爱人终于调好了相机,“咔咔咔”按下快门,拍下了虚虚实实的月亮。当相机的焦点聚到前景——树上的叶子时,月亮变成了模糊而明亮的光斑,映出叶子的轮廓。当相机的焦点落到月亮上,上面的月海清晰可见,像地球上的陆地一般。月亮升得太快了,不知不觉中,它已经跳出了地平线,升得老高。

  城市里的灯火和月光相比,显得惨白而单调,它们亮起的时间和阵仗都是人们设定好的,不像月亮,盈盈亏亏,升起的时间有早有晚,虽然也遵循一定的规律,然而总是让人充满期待。月亮,又被赋予了种种寓意,比如中秋的月亮,寄托了思念,象征着团圆。

  经历了草原上的这个夜晚,我的脑海里留下了一幅月亮升起的画面,包括月夜的寒凉。

  记得那是2023年夏,呼伦湖边,傍晚七八点钟的蓝调时刻,我和几位好友悠然信步。风从湖面吹来,吹走了白日的炎热,舒展了每一个人的身心。那是草原深处海一样的大湖,每次驱车而来,一瞥见开阔的湖面,就忍不住惊呼。呼伦湖,是大地深情的眸子,有了它,草原便多了柔情和浪漫。天色慢慢暗下来,靛蓝色的湖水和天空融为一体。突然,朋友说远岸好像着火了,我们立即望去,只见明亮的火光透过夜幕,将湖水映出一道光斑。很快,月亮滑了出来,一个半圆拱在湖面上,它越升越高——竟是一轮满月!一查,这天正是农历六月十五。朋友们一片唏嘘,而后又安静下来。这草原尽头的“大海”,盛着一轮十五的月亮。“大海”尽头的月亮,月华如霰,笼着一池碧波,天上人间。

  “月是故乡明。”少年离家的一位作家感叹。圆月不语,它跃上空中,在云彩里若隐若现。月光下的我们,久久伫立,静默无言。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