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从青春来,往青春去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从青春来,往青春去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7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书香一品】

  作者:陈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

  我年轻时搞过文学评论,但于诗是个外行。知道文学评论家王干要出诗集,真有些意外。

  1986年,在北京举办过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规模之宏大,后来难以再有。分组讨论时,我承担记录工作,从而认识了王干。记得会间的一个晚上,当时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的罗强烈,主持了一个青年文学批评家座谈会,后来活跃在文坛上的许多评论家都出席了这个会议。他们二十多岁,自称为“家”,满怀书生意气,指点文坛江山,颇为自信。“青年”“青春”,由此成为我和王干这些当时的文学青年身上永恒的印记。一同走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回首那段时光,总觉得这是一道抹不去的亮色。

  谁承想,王干竟以诗的形式记录了这道亮色,还径直为诗集命名为《王干青春诗抄》。诗抄收了他从1979年到1988年写的青春诗以及2016年以后写的“后青春”诗。人们难免会问,中间那将近三十年的岁月,难道就没有了诗意?青春断裂了吗?

  这就要说到王干作为评论家的身份了。从1988年底到1989年初,他同著名作家王蒙进行了十次对话,谈及文学的本质、现当代文学流派、文坛现状,也包括对一些作家的点评。这些对话在刊物上发表后,成为文坛的一件大事。从此,王干在文坛上一路挥洒才华,一路高歌猛进。除了文学评论,他还写了不少学术作品、散文、随笔等,得了鲁迅文学奖。而这期间我已经离开文学评论这个行当,和他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了,只是远远地欣然读闻。直到十多年前在一次非虚构作品的评选会上相见,我们得以重续前缘。这时才发现,他是一个兴趣很广泛的人,一个说什么都有劲头、神采飞扬的人,也是一个追求生活乐趣、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谈起书法、棋牌和家乡,如数家珍般兴奋。而他文学领域外的朋友,似乎也很多。我渐渐体会到,在近三十年看似中断了诗意的“非青春”岁月里,他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学术素养,为他心目中中国文坛的“青春”而努力耕耘,一方面始终与青春相伴,心怀好奇、热情,拓展自己的人生道路。

  没有中断青春,诗意就会涌现,哪怕是在知天命而近耳顺的年纪。于是,《王干青春诗抄》便有了“后青春诗情”一辑。王干特意把这辑诗列为首辑,显然是要表达:后青春,依然是青春。在这辑所收的诗中,着力写了一个少年碰到的一些事情和心灵成长的过程,我感觉比第二辑、第三辑中的青春诗还要青春。或许,少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更能透彻地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质感,多少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来路。这本诗集的许多篇章,都透出“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追问。作为读者,我愿意回答的是:“我们从青春来,我们往青春去。”正如诗集中的诗句所言:“我到许多人去的地方去,我到我来的地方去”;“远方的远方是哪里,青春的故乡”。

  当然,永远的青春,是时代塑造的,是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于是,王干把《致祖国》放在了开篇。全诗三段,分别写“我是祖国的什么”“我在祖国的文化土壤中获取了什么”“祖国是我的什么”,犹如电影里的三组反打镜头画面,写出了作者和祖国的关系。

  这大概是青春得以永恒的根脉所在吧。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1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