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论坛】
作者:刘党英(信阳师范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发布“2025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案例”。从发布的案例类型看,涉及主体众多,品类丰富,方式多样,体现了“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深度融合的释放带动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推动文旅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让文旅产业更好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蹄疾步稳,文化产业发展蓬勃兴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须坚持文旅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文旅产业新、奇、特等特征和文旅消费群体多元、场景丰富、链条较长、受益面广的优势,从政策、机制、规划和市场引导上持续发力,健全细分行业产业发展政策,精心做好“文、旅、商、体、展”联动文章,推动文旅产业与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康养休闲、体育运动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融合型新项目、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产业,拉动文旅融合型、服务型消费增长,壮大文旅标志性产业和融合型大消费产业集群,推动文旅“流量”源源不断转变为发展“增量”,进而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长期引擎。
文旅产业为民惠民,是支柱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近年来,多地掀起一波波文旅热潮,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孵化了新兴业态、促进了区域协同,还有效吸纳了就业群体,带动了市场主体、激发了社会活力。“十五五”时期,随着文化与旅游在更多形式、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将从资源要素的简单叠加过渡到要素有机结合与创新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式与理念上更加注重惠及民生。
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民生产业,须彰显文旅民生属性,着力在资源“整合”、文旅“融合”、业态“组合”、人气“聚合”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以新质生产力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文旅产业从观光旅游向沉浸式体验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由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带动城市和乡村实现产业发展,助力提高居民就业和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群众在诸多方面的获得感,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文旅产业发展新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得益彰。文化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带来精神愉悦;旅游能给人提供沉浸体验,享受美好生活。文旅融合带给人多维的幸福感,令人身心愉悦,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把文旅产业打造成幸福产业,须进一步聚焦分众化、专业化、定制化消费需求,善用大数据更精准了解游客消费偏好及特点,寻求个性化多元需求与精准化丰富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推进文旅产业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转向“精不精”,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文旅体验,更好满足人们美好生活新期待。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还应遵照“留人见物有生活”的要求,统筹好保护与开发,推动文化场景的旅游化和旅游场景的人文化,持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打造历史传统深厚、体现文化自信的文化旅游产品,把“吃、住、行、游、购”等方面蕴藏的人间烟火气沉淀为“品、享、学、思、鉴”的深度体验区,让人们在文旅中“被看见”“被记住”,进而更好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时代之美、精神之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