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王静(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日前,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闭幕。本届论坛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经济金融领域的首个重要论坛,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论坛关键词中,“创新”被置于首位,聚焦金融创新如何精准破题、成为产业创新特别是前沿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器。这既紧扣全球金融变革的时代趋势,更充分彰显新变局下我国金融发展的鲜明主题与战略定力。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通过创新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是金融领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关乎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命题。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这对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创新企业的轻资产特性、产业转化的长周期特点,与传统金融追求稳定回报、注重抵押担保、关注短期现金流的风控逻辑存在天然矛盾。破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在金融产品形态上持续突破,在生态层面深化协同,在监管层面守住底线,以金融创新更准、更实、更稳的服务为新质生产力谋篇布局。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关键的一环在于金融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创新驱动。科创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这一“成长的烦恼”。近年来,金融系统主动破局,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配备专业团队,将金融评估从“看报表”变为“看技术”,推出各种科创专属信贷产品,推动科创企业“知产”变“资产”,打破了传统银行贷款“抵押物崇拜”的融资壁垒,有效破解了科创企业融资的痛点,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金融产品形态上持续突破,精准对接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创新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金融创新早已超越单一主体的发展范式,必须在“科技—产业—金融”的协同深化中谋篇布局。首先,实现不同金融力量的相互配合。通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多类金融机构的联动,融合信贷、股权、债券等多样化工具,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接力式、多元化、立体化金融支持体系。此外,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难以准确评估企业风险和价值,致使其“不愿投、不敢投、不会投”。为此,须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平台、科技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协同,打通数据壁垒,共享技术成果、产业动态与信用信息,提升风险识别与价值判断能力,更好推动金融资源与科技要素高效对接,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潜力。
金融创新要平衡好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技术迭代快、市场验证难、资产形态轻”的特点,易给金融风险防控带来新挑战,若监管缺位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金融创新须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防止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同时,以包容审慎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空间。近年来,多地探索以“监管沙盒”实现支持创新和监管有效的有机统一,鼓励金融机构在可控范围内开展创新探索,既保障金融稳定,又激发创新动能。此外,善用技术创新监管模式。针对新质生产力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特征,善用监管科技搭建风险联动动态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构风险评估模型,可实现实时动态治理,提升风险预警的前瞻性与精准度。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从新兴产业的孵化到未来产业的布局,再到新旧动能的转换,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赋能。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关键节点,金融创新只有在变革中求发展,在规范中谋长远,才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