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专家学者共议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专家学者共议中共党史党建学发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07 04: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术动态】

  作者:陈刚

  由中国人民大学、井冈山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共党史党建学高质量发展暨全国第十一届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理论研讨会10月20日在江西吉安举行。会议围绕中共党史党建学的学科定位、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发展路径的创新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在知识体系构建、基础概念研究、实践功能强化、发展路径创新等方面凝聚了广泛共识。

  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立足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提出,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思想源泉。要把握学科体系,坚持国家战略导向与学科生长规律相统一;把握学术体系,坚持“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相贯通;把握话语体系,坚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传播话语融通转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剖析了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认为其应包含学科知识体系、学术知识体系、话语知识体系、问题知识体系等四个层次分明又相互关联的维度,这一知识体系必须是政治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宋学勤教授阐释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提出明晰二者的“同”与“异”,是解决学科任务模糊、资源分配困境,实现两大学科创新发展、协同发力的前提。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推进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上持续用力,在深化基础研究上夯实根基。

  深化原创性概念研究。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原创性概念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基石。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提出,深化原创性、基础性概念研究,需要强化思想理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成果中的关键概念进行梳理、归纳与阐释;重视马克思主义党建经典著作的研究阐释,结合党史研究成果,梳理重要概念的演变历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确保概念研究能够切实服务于资政育人的学科使命。陈金龙认为,核心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生成基本命题的前提。当前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系统梳理标识性概念的科学内涵与逻辑边界,并厘清概念与原理的层级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概念系统。江西师范大学周利生教授以“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核心概念为例,展示了中共党史党建学核心概念研究的基本范式。他认为,概念的理解存在动态与静态、广义与狭义之分,需在学术研究中加以厘清,推动形成统一、规范的认识。

  强化学科实践功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张东刚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应发挥理论解码、智库转化、课程供给、人才输送等四大功能,以服务支撑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为破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学理支撑;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增强对策研究的适用性;服务党内教育培训,开发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的教学模块;创新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北京大学周良书教授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断吸收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经验、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建设实践。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是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长点。井冈山大学张泰城教授通过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他认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朝着学理化方向发展,并在育人课程与教材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学科发展路径。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推动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正视挑战、开拓路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柳建辉教授提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面临如何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厘清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关系并形成良性互动,如何解决机构设置、队伍培训、平台建设等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靳诺教授认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进程,将学术研究与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特色突显等方面着力。湘潭大学张海燕教授提出,应将大数据思维引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研究,以推动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变革。他认为,传统研究多依赖抽样史料和因果逻辑,存在视野局限;大数据思维则可以极大拓展史料边界,揭示更深层次的规律,通过多源史料互证,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7日 06版)

[ 责编:李卓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