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向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人类文明进程始终由文化价值牵引与技术工具革新双轮驱动。当前,人文经济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的价值为根本导向,将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视为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文化和科技通过双向赋能、深度互嵌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内生发展动力的新型社会存在样态。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范式,使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互滋养,共同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苏州不断推进“数字园林”建设,在园林整体数字建模等方面进行探索。图为游客在苏州拙政园参观游玩。新华社发
1 哲学意蕴:唯物辩证法视野下的融合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审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可以发现二者绝非简单叠加,而是科技为文化提供生存演化新基础新条件、文化为科技注入发展灵魂的共生系统,彰显着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为理解当前文化和科技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以系统观展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本质内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内在的、结构性的融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社会复杂系统。二者相互塑造、双向赋能,科技为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生存工具与演化条件,重塑了文化生产与消费方式;文化为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价值导向、意义内涵与伦理规范,塑造了科技演进的方向与灵魂。
以历史实践观理解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基石。马克思主义始终从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审视科技的价值,认为技术不仅是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更是重塑社会关系与文化形态的深层动因。科技的文化价值并非抽象存在,而是在服务人民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得以生成与彰显。文化和科技融合,其动力与形态始终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诉求同频共振,其创新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双向赋能深度互嵌,科技成为文化演进的内在要素,文化成为科技发展的价值导向;有机整体形成新质态,通过要素间的化学反应生成兼具文化内涵与科技支撑的新型业态;主体性与工具性辩证统一,文化坚守人文立场,科技发挥效能优势,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以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在动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进程,本质上是内容与形式、传统与创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等多重矛盾在历史实践中相互碰撞、彼此转化的运动过程。矛盾双方并非简单对立,而是在张力中相互规定、相互促进。传统为创新提供精神根基,创新为传统开辟新生路径;价值理性为技术发展校准方向,工具理性为文化价值实现提供载体。正是这种辩证运动,构成了融合创新持续深化、螺旋上升的根本驱动力。
2 价值共创:人文引领与科技赋能的良性循环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价值创造,核心在于文化赋值与科技赋能的动态平衡和深度互动。这一过程不仅重塑了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路径和消费形态,而且重新定义了科技的发展方向与人文内涵,形成了文化铸魂、科技赋能的良性循环。
文化为科技发展注入价值灵魂、提供方向指引,构成防止技术理性偏离人文轨道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加速迭代的当代,文化以其深厚的精神积淀和价值规范,对技术演进施以深层的价值规约与意义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时代命题,正是对这一关系的深刻把握,它昭示着科技创新必须植根于人文沃土,其最终旨归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在价值层面,文化为科技发展确立意义坐标,使其超越效率至上逻辑,服务于更高层次的人类福祉与精神充盈;在伦理层面,文化为技术应用划定行动边界,有效防范工具理性膨胀所导致的异化与霸权;在创新层面,文化通过符号体系与意义网络为科技产品注入情感温度与认同内涵,使其从功能性客体升华为承载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
科技为文化演进开辟了全新的创新场域。数字技术的系统性突破,不仅重构了文化的传承机制与表达范式,而且拓展了文化实践的时空边界与意义深度。通过数字化建模、虚拟再现等智能手段,文化资源实现了从物质性存在向数字态生命的转化。这一进程使文化得以超越物理局限,在虚拟空间中延续其历史脉络,并在交互与再创造中获得持续演化的生命力。技术对文化的赋能体现在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在保存维度,数字化技术构建了文化遗产的永久记忆装置,使其能够抵御时间侵蚀与意外损毁;在阐释维度,虚拟重建与交互体验创造了文化认知的新途径,使历史文本与艺术符号获得可感知、可对话的当代形态;在创新维度,数字平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编辑、可重组、可再创的开放素材,催生出跨媒介叙事与协同创作的新生态。
从本质上看,数字技术对文化的重塑标志着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向。从依托物质载体的线性传承,转向基于数字生态的网状演化;从侧重于保存维护的守护逻辑,转向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长逻辑。这一转向不仅丰富了文化自身的表现力与适应性,更使文化创新成为推动数字文明向人文方向演进的内在动力。以人为本是融合创新的根本价值旨归。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扩大人民文化权益、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 实践进路:中国特色的融合创新之路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践,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重要创新。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技术的迭代演进中注入深厚的人文关怀,在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融入创新的科技力量;以科技照亮文化前行之路,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步。
深化融合机制改革,破除制度性障碍。文化治理现代化是推动融合的关键支撑,其核心在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融合生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新时代文化建设需求,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应结合文化资源禀赋与科技发展实际,围绕文化科技融合的机制创新展开深度探索。从破除产学研协同壁垒,到完善文化数字化转型配套制度,再到构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多样化实践推动文化与科技在体制层面深度融合,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活力。
构建数字文化生态,培育新型业态。数字文化生态以数字技术为底层架构、文化内容为价值核心、创新应用为驱动引擎,其建设需从基础要素与业态范式两个层面系统推进。在基础要素层面,核心任务是构建贯通、有序、可再生的文化数据体系。这要求超越单纯的技术化存储,致力于形成从数据采集、确权、评估到流通的全链条闭环。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与安全的交易环境,打破“数据孤岛”,使分散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聚合、可解析、可增值的战略性资产,为整个生态的繁荣奠定坚实的“数字基座”。在业态范式层面,目标是推动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并非技术与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孵化机制、沉浸技术(如AR/VR)与元宇宙场景等,催化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它推动业态从“文化+数字”的表层结合,迈向以“巧创新”为特征的深度交融,即通过制度设计与系统思维,将技术突破的“硬创新”与内容创作的“软创新”有机统一,最终催生出兼具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与市场活力的新兴业态集群。
强化文化价值引领,坚守人文立场。这要求我们超越技术功能的表层逻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智慧、美学精神与价值取向,将其转化为驱动当代文化创新的内生动力。面向本土文化语境,着力推动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与价值内涵的当代阐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表达体系。在全球文明对话维度,坚持开放包容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价值的国际传达与意义共享。通过本土转译与全球对话的双向赋能,在技术迭代中始终保持文化定力,在创新实践中彰显人文关怀,最终构建起扎根民族文化兼具世界意义的现代文化生态。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3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