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日报记者 王晓樱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阳
跳竹竿舞、奏鼻箫、制作黎锦、钻木取火……在海南大学,一门名为“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的通识课程火了。主讲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执教,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感受非遗、学习技艺。
“脚一踩,纺轮就转起来了!”一名学生踩动着脚踏纺车,和同伴分享操作心得。雪白的海岛棉在指尖逐渐拉长、变细,绕成一缕缕柔韧的线。一旁,一盆靛蓝染液散发出淡淡植物清香,学生们将刚捻好的棉线小心浸入其中。搅动、浸泡、晾晒,蓝色在纱线上一点点晕染开来。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熙正与四位非遗传承人一道,将黎锦制作中的纺、染、织、绣技艺带进课堂,手把手带学生上手实践。“织的时候,线要绷直,腰也不能太僵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一边演示,一边细心纠正学生的姿势。
教室里,踞腰织机整齐排开,坐上织机的学生,腿夹木板,腰系布带,一手拿梭子,一手执挑花刀。伴随着“推—送—挑—压”的口令,细密的丝线穿梭交织,布面上慢慢浮现出几何纹样的雏形。
“亲手碰触到那些斑斓的丝线时,才真正体会到知易行难。”海南大学2024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李政泽说,“很开心有这么一门课,能让我近距离感受黎族文化的绚丽多彩!”
传承人介绍器具和工序的同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课程教师则讲解背后的文化典故。“这些植物染料是用什么制作的?”“这些花纹有怎样的寓意?”学生们边学边问,教室里热闹非凡。
海南大学这门课程2016年开设,起初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专业选修课。今年春季,课程以全新姿态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向全校学生开放。教学方式也同步升级,采取“授课教师+传承人导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融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门课成为像体育课一样的标配课程,让每位海大学子都有机会体验非遗。”海南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王志刚表示,学校正不断优化“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课程,从课程制度、经费资源、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探索将AI技术、跨媒体表达等融入教学,打造沉浸式非遗学习平台,助推课程高质量发展。
“这不是一门简单的体验课,它让我们真正走近非遗,理解传承的意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示。随着课程不断打磨,这门聚焦海南地域文化的非遗通识课,正成为连接传统与青春的桥梁,滋润着更多年轻人的心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5日 0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