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专家点评】
作者:杨艳(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面对美丽中国建设中的这道必答题,“十五五”时期,应多措并举,加快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全民的日常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十四五”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十五五”时期,应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机制,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
对此,要继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督察常态长效机制,统筹好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实施分单元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路径,加快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评价和考核制度。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此外,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构建有利于绿色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十四五”以来,我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深化,累计完成5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而且,持续打造绿色低碳经济增长点,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绿色低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十五五”时期,应继续塑造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竞争优势,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流通,让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一是强化应用基础研究,把减污降碳、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二是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应用,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三是出台节能降碳技术装备、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等目录,引导企业积极采用节能、降碳、减污技术。四是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
厚植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十四五”以来,我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并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品供给规模和质量,引导鼓励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还应进一步发挥好文化成风化俗作用。可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等实践教学资源,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生动实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在培育生态文化过程中,既要瞄准青少年等重点群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更要推动全民行动,鼓励更多人从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低碳出行等生活细节做起,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行动自觉。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贾月洋、郝泽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