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化中国行】江西玉山:提线木偶戏古韵落新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江西玉山:提线木偶戏古韵落新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王洋 光明日报通讯员 吴梦玲

  初冬时节,赣浙边际暖意融融。日前,在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举办的2025“三山”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三山汇韵·省际潮集”农特文创非遗产品集市格外引人瞩目,来自江西玉山和浙江常山、江山三地的特色产品与非遗技艺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省际协作、文化共融的生动图景。江西省级非遗项目玉山提线木偶戏的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郑三军指尖翻飞,牵引着明代流传下来的木偶,在幕布前演绎着吕洞宾与白牡丹的故事,引起观众阵阵喝彩。这一幕正是玉山县以文化为纽带推动非遗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真实写照。

  玉山提线木偶戏古称“玉山窟儡”,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南北戏曲交融的活化石,更是闽浙赣皖文化走廊上的重要标识。2010年,这项古老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家族第六代传人,郑三军十余岁起就随父学艺,走遍乡野,至今仍能完整演绎六本大戏。他手制的木偶下巴、眼睛均暗藏机关,一线牵引,眉眼皆动,栩栩如生。

  “木偶的‘生命’在于‘线’。”郑三军说。表演时,他左手握偶板控制身体动作,右手四指挂线指挥手脚,同时口中念唱,一心多用,人偶合一。元代文人贝琼曾在《玉山窟儡歌》中赞叹:“玉山窟儡天下绝,起伏进退皆天机”,足见其艺术感染力之深厚。

  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木偶戏也一度面临着传承困境。“做这个没有稳定收入,学戏时间长,年轻人不愿学。”郑三军坦言,剧种唱腔以赣剧为主,曲牌原有两百多种,如今大多佚失,能完整演出的剧目越来越少。

  面对挑战,玉山县并未让非遗成为“博物馆艺术”。近年来,玉山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组织传承人深入学校,手把手教学,编写校本教材,组建社团,让孩子们从小亲近传统文化。郑三军也走进课堂,教孩子提线、发声,在他的带动下,孩子们纷纷主动参与:“郑爷爷,我也想试试!木偶戏的孙大圣可真气派!”

  与此同时,玉山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与区域协作的大局。始于1986年的“三山”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从文艺演出拓展为涵盖产业、治理、民生的全方位合作机制。在近年举办的交流活动中,玉山木偶戏所展示的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三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共融共富的决心。从文艺联动到产业共兴,从治理协同到公交互通,四十年的“三山”之约为玉山木偶戏等非遗项目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如今,玉山已拥有17项非遗项目。通过“文化+旅游”“非遗+教育”等多路径探索,古老的提线木偶戏正在乡土中重焕光彩。郑三军的戏台前,仍有孩童托腮凝视,有村民轻声跟唱——只要还有观众,演出就有意义。而玉山这座“江西东大门”正以文化为笔,在浙赣边际绘就一幅“古艺新生、城乡共美”的动人画卷。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9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