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白雪蕾 崔志坚
岸上村,藏在层层叠叠的太行山中。
河南修武县云台山镇的这个小山村,以前绝对是穷得叮当响:山多地贫,连吃水都要靠一桶桶往家挑。人们这样形容:“石头缝里刨食吃,半年糠菜半年粮。”
当然,那都是脱贫攻坚以前的事儿了。
十多年前,几位头脑灵光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腾出几间石头房,摆上几张木头桌,一溜大通铺,吃住一晚20元。
好家伙,哪有这样的好事儿!乡亲们纷纷效仿,村里的“农家乐”、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搞这些产业,少不了彩电、冰箱、空调。这下,问题来了:“俺那些年就怕接电话,不是这家跳闸就是那家保险丝烧了,哪家出了状况就往哪家跑,一天到晚不得安生,媳妇说俺像个‘消防队员’。”张全安是当时村里的电工,谈起那段电力紧张的日子最有发言权。
村里只有一台20千伏安变压器,“小马拉大车”终究不是个事儿。
老张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上级单位。县里的电业局迅速行动,换成了200千伏安变压器。不久,电又不够用了,当年冬天,又调换成315千伏安、500千伏安两台大容量变压器。以后的几年里,变压器年年都在增加……
电足了,村民的心劲也更足了,有人琢磨起来:来村里的游客,大多是去云台山旅游的“过路财神”,岸上村只是他们中途歇脚的地方。如果能把村子也变成景点,赚的钱还不得成倍往上翻?
变成景点?那就得对村子进行升级改造。村里党员带头退让自家宅基地,为村容整治腾出空间;县里专门从北京请来设计师,为村里做统一规划;邀请年轻人喜爱的网红店加盟也提上了日程……
好事多磨。这不,问题又来了:兴冲冲赶来的客商,看到遍布村子上空的“蜘蛛网”,头摇得像拨浪鼓。
原来,村里变压器多了,大家撒开膀子用起了电,你家拉根网线,我家扯根电线,乱接乱拉乱挂,村子变成了“盘丝洞”。
也难怪,这天上到处挂着线,不仅影响村容,也不安全。下雨天打忽闪的时候,人人都躲得远远的。搅在一起的“蜘蛛网”只要一根线出了故障,没有几个小时根本理不清楚,家家户户都跟着遭殃。
就在这时,县里雪中送炭,为村里申请了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供电所挨家走访,一户一户制定个性化用电方案。2016年,岸上村成为修武县首个实现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三线入地”的村子。2023年,村里实现环网供电,过去人工排查几小时才能找到的故障,现在百秒内就能自动排除并恢复供电……
“过去是‘有电用’,现在是‘电好用’。”用电牢靠了,村民张涛去年把家里的民宿重新装修,升级成了全电智能民宿:电气厨房无明火、电能地暖全温控、全屋家居智能化……
“小度小度,帮俺把窗帘拉上,把电视打开!”张涛现场给记者演示了起来,“全都用电,让俺这民宿的开销减了两成,省下不少钱啊!”
几户“农家乐”走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青石板长街两旁灯光璀璨,街上依然游人如织。那些赶时髦的年轻姑娘穿着汉服飘飘走过,撒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山里空气清冽,一阵微风吹来,清冽中混入了“农家乐”里飘出的山药咖啡的醇香。不知哪家民宿飞出丝竹管弦之声,粗拙中透着别有的韵味……
“你看,瑞幸咖啡!那边还有蜜雪冰城!嚯,这村可真‘潮’啊,太燃了,好像太古里!”前面走着的几个年轻游客发出阵阵惊呼。
听了游客们的赞叹,陪同我们采访的岸上村支书郭军平的眉毛也挑了起来:“全村279户人家,开了241家宾馆民宿、324家门店,家家红火!成了国家级、省级文旅‘双料标杆’。俺们岸上村真是‘上了岸’!”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