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改进文风大家谈】明白晓畅,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改进文风大家谈】明白晓畅,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一次学术会议最后总结时,一位老教师说,研究理论的学者现在多了起来,但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听不懂了。深入浅出的层次,很多学者达不到了,大多只能“深入深出”。

  学术研究中语言的明白晓畅,是最高境界。语言的肤浅,是没有进入深刻思考的结果;而语言的晦涩,是思考了但没有想清楚,没有感觉,基本上是思想肤浅的表现。

  一些学术修养深厚的语言,既朴素又形象,让人越想越有味道,甚至让人顿悟。真正深入本质,语言自然就具体形象起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深入问题的本质呢?

  首先是满满的感受和感悟。那些“深入深出”的学者,往往是感觉苍白的研究者。我们在听报告或论文答辩的时候,每每一开始就想打断报告人:举个例子吧。这时候报告人往往就结结巴巴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感觉和感悟。

  其次是不说套话,不说流行语。只要你偷懒,习惯于说学术主流话语,思想就立刻平面化、符号化,再也生动不起来。面对浩如烟海的论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大量平庸的文献中耗神,看了半天不知所云。

  有这样一种说法:学习有三种境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悟性认识。要避免语言空转,就必须有感性认识,要在感觉和感受上多下功夫。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1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