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发展数字技术 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发展数字技术 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李益斌 杨婷(分别系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兰州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开幕。我国6G发展已进入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越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一幅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线图正徐徐铺展。作为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6G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范畴,实现通信与智能、感知、计算、安全等深度融合,实现人、机、物、智能体的全面高效连接。未来,通过深化移动通信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能够强化产业协同与资源集聚,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数字技术,能够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基础。以融合创新为引擎、筑牢数字技术基座,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之举,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与战略意义。6G等先进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赋能经济社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数字技术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通过提高信息流通速度、促进生产过程智能化、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等,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能够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并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之一。

  技术要素的跨界融合是创新供给的核心支撑。当前,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前沿科技的跨界融合,正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重塑产业形态与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企业与自主开发的大模型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要素重组、流程再造、场景重构,持续重塑产业形态与发展格局。制造业领域,数字技术贯穿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售后服务全链条;农业领域,数字技术与育种、种植、加工等环节深度结合,将抽象的数字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益,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更让发展格局朝着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方向演进。

  我国东部地区凭借长期产业积累,汇聚了全国顶尖的数字技术研发团队、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完善的创新生态;西部地区则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广袤的土地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空间,丰富的清洁能源为算力运行提供了低成本、绿色化支撑。跨区域的数字产业协作打破地理空间壁垒,让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实现精准对接与高效联动,成为放大创新供给效能的关键路径,为数字技术落地生根注入强劲合力。在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今天,创新供给的质量与效能直接决定发展成色。例如,“东数西算”工程实施以来,规模化效应不断显现。目前,已形成8个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覆盖东、中、西部14个省份,为全国提供了约八成的智算算力,促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行业加快发展,带动社会投资超过万亿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不再停留在单点技术的零星比拼,而是围绕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产业生态的体系化对抗。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深度应用,正为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劲动能,成为破解创新瓶颈的关键支撑。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科研数据,从复杂的实验结果中挖掘隐藏规律,为基础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探索提供全新视角;通过数字平台,各类创新要素实现高效匹配,推动跨区域、跨学科的协作研究成为常态;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也为原始创新开辟新赛道。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深度耦合,催生了合成生物学、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等“创新蓝海”,有利于我国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一系列亮眼数据,直观印证了我国人才优势与创新实力的同步跃升,推动人才优势向发展胜势转化。据统计,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第14位跃升至第10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快崛起,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相信这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能够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海量人才的集聚,也形成了创新思维碰撞、技术经验共享的良好生态,推动创新效率持续提升。未来,我们更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