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光明时评】
作者:焦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的发布,科学回答了“中国有多少棵树”这个问题。一幅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卷的壮阔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全面展开。
这份绿色资产清单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通过激光雷达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实现了从二维“看绿”到三维“识树”的根本性跨越。研究人员开发的“单木分割算法”,能够自动从海量点云数据中精准勾勒出每一棵独立树木的边界。如今,由卫星、无人机与地面传感设备构成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在全国主要林区推广应用,不仅解放了大量人力,更将森林资源调查的效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
数智化转型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一张图”建设工作方案》,推进林草资源统一监测与数据共享,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建立统一平台。行业层面聚焦资源监测智能化、灾害防控精准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大核心部署,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各地积极推动政策落地。例如,《福建省数字化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完成智慧林业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核心业务信息化率达80%;江西省签发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要求利用“5G+AI”技术升级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实现林业资源“天空地”一体化全天候监管;安徽省将数字化转型列入年度重点任务,着力构建林业“时空数据底座”。从国家到地方的完整政策链条为森林保护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在政策引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我国森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除“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持续完善外,全国已构建起多层次智能化防控体系。在灾害防控领域,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与AI算法的智能预警系统实现规模化应用,借助高精度光谱分析技术,可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实现精准识别与定位。生态价值转化方面,精准监测技术为森林碳汇核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推动全国林业碳汇项目快速发展。治理效能方面,“守望林草云平台”整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与地面监测等多维数据,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体系,已在多个省区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基层巡护效率,缩短了问题处置时效。
这些全国性成就的背后,是各地积极探索的创新实践。浙江新昌通过建设“低空+护林防火”综合应用服务建设试点,建立“1分钟响应预警、3分钟起飞核查、5分钟回传画面”的应急机制,布设无人机自动机场,可以实现重点区域覆盖;吉林临江建成无人机智能巡护机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仪可实现火情无死角监测,让火情处置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广东云浮建立全流程智慧林业体系,通过无人机运输苗木,大幅减少了苗木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省去了大量人力成本与路途耗时,有效压缩了造林全流程的综合成本。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实践,既彰显了各地的创新智慧,又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共同构成了我国森林保护数智化转型的生动图景。
展望未来,我国森林保护数智化建设将以“数字孪生森林”为核心,迈向全域感知、智能决策的新阶段。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在虚拟空间构建与实体森林完全对应的动态模型。这一技术突破使我们可以模拟气候变化影响、预演火势蔓延、优化管理策略,推动森林保护向“自适应管理”转变,为每片森林量身定制保护方案,让科技创新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随着数智技术在森林保护领域深度应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条以数智化驱动绿色化的发展道路,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加澎湃的绿色动能。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