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学思践悟】

  作者:贾品荣 杨雨萌(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突破”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面向“十五五”,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将牵引带动产业升级和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十四五”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突出成效

  “十四五”时期,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外部环境的复杂挑战,我国将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载体,在创新驱动、效率提升、产业培育和区域布局等方面着力,逐步构建起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强国根基不断夯实。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重大科技成果的加速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全要素生产率主导作用凸显,激活实体经济发展效能。“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从依赖传统要素投入转向以技术创新和资源配置优化为核心的内生性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传统工业领域迎来全产业链系统性重塑,数字经济成为关键驱动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通过算法、算力、数据要素联动赋能传统产业,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强劲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跨越式发展,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1%。通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格局,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构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布局。东部地区依托数字经济基础,加速科技创新与落地应用,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其中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级持续跃升,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稳居前十;中西部地区围绕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材料、绿色化工等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东北地区聚焦装备制造升级,推动传统装备向智能装备、高端装备转型,激活老工业基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概念提出到实践推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行动。在资源配置层面,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引导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向高效领域集聚,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在创新驱动层面,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显著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运行质量。在产业融合层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与数智技术、现代金融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与新的应用场景。此外,新质生产力亦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进入扩量提质、深度突破的关键阶段,必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市场主体,要在产学研融合中推动技术产业化;科研工作者作为知识创造核心主体,需深耕原创性、引领性领域;劳动者作为生产直接参与者,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实现向“知识型”“技能型”转型。“十五五”时期,要大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龙头企业等,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参与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营造宽容的科研环境。培养更多掌握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新型劳动者,锻造一批善于使用新型劳动资料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聚焦“卡脖子”领域与前沿赛道双向发力。新质生产力注重创新驱动与技术进步。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取得突破,必须在核心技术上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创新资源,针对关键领域集中突破;在前沿技术布局上加大通用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从“理论可行”转向“产业可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加速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五五”时期,既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壮大,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又要以数智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要推动产业链及产业门类间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从而高效吸纳转化前沿技术,促进产品系统创新与价值实现。

  推进区域产业协同。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和均衡。“十五五”时期,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创新要素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主动为中西部与东北地区提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联合技术攻关等方式,带动这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需提升技术承接能力与产业配套水平,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东北地区则可借助东部地区的数字技术与市场渠道,推动升级后的装备制造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重塑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竞争力。

  加大新兴产业制度供给。新质生产力需要先进的制度支撑。针对新兴领域,加快出台和完善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数据要素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明确技术应用的合法边界。在监管方面,要避免“一刀切”,对风险较低的新兴领域(如消费级人工智能应用)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风险较高的领域实行严格审批,既保持创新活力,又注重监管安全。同时,防止技术异化对就业结构、社会公平造成冲击;严守数据安全底线,根据本地数据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完善数据确权、交易定价、安全监管规则;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素养培育等措施,缩小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