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裴广一(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针对性部署。“十五五”时期,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对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更具效率、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通过技术变革和创新解决经济增长乏力难题,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要素流动,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意义重大。

  新质生产力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动能。在微观层面上,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均依赖创新主体的活力释放。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新型生产要素,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增强区域汇集各种优质要素的能力,优化传统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通过优化要素组合方式,促进区域间信息交流、技术转移和创新共享,推动资源跨区域配置,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中观层面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城市群、都市圈以及区域间产业协同模式,密切产业链条上下游的跨区域协同和资源整合,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形态变革;强调注重产业差异化、互补式发展,核心城市在强化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应兼顾周边城市利益,推动区域间产业梯度衔接和协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以深刻技术变革突破传统物质资源束缚。通过强化政策协同与制度保障,构建各区域政府高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协调好区域竞争和区域间互促、互补的合作关系,在保证各地公平发展机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生产优势,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同时,要健全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推动不同区域和主体实现合理利益共享。

  区域协调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和多样化应用场景。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促进不同区域资源互惠共享,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环境。一方面,各地基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差异,在产业发展中形成合理分工与高效合作,推动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体系,这不仅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效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的壁垒,城市群、都市圈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快互联互通,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有效降低了企业在跨区域经营中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的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与联动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2、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关键环节

  当前,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应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一是关注区域间创新要素分布差异。创新资源越丰富、越容易获取,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具备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当前,我国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发展。总体来看,区域间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梯度差异,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快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也明显领先。并且这种差异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也广泛存在于同一地区内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反映了我国创新要素配置的空间特征,也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提出了现实要求。

  二是关注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当前,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布局重心正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拓展。然而,各地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路径依赖、应用场景缺乏、资源要素过度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集中等问题,导致区域供需错配现象相对突出。以数据中心建设为例,全国规划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等在内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以应对北上广一线城市因人口和互联网用户高度密集而产生的巨大数据需求,但如果部分中西部地区和二、三线城市盲目扩张数据中心规模,势必会面临配套不足、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是关注区域赋能和协同体制机制衔接。中央通过更具主导性的区域政策对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支持,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和区域协调发展。但是,区域政策在执行中必须避免产生新的问题。一方面,带有特惠性质的区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资源向低效领域集中,阻碍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自由流动,造成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另一方面,受行政壁垒、标准不统一、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合作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制约,要素跨省、跨区域流动仍存在阻碍,导致地区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区域间合作协议落实困难、合作深度有待深化。因此,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应促进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与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着力提升区域经济效率与稳定性。

  3、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具体路径

  推动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区域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不同区域主体利益分配,促进地区间经济合作、产业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发展水平动态平衡。

  强化自主创新与应用能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水平。一方面,在明确各地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升区域原始、自主创新能力,重构区域比较优势,打造创新共同体。利用核心城市的创新基础带动周边地区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策源地,优化跨区域创新成果转化布局,提高中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深化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区域创新主体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增强创新体系韧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跨区域创新平台共建。

  聚焦产业空间协同布局,统筹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空间协同为抓手,打造自主可控、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区域产业体系,是推进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要明确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强化产业协同总体设计,聚焦产业空间的优化布局,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促进数字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和地区产业间交叉融合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区域、新动能不足区域的专项支持力度,整合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科技园和产业园区,打造更多集中连片、协同互补的创新共同体,形成梯度协同、紧密配合的产业模式,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深度挖掘。

  共享数字资源发展红利,加快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新型基础设施。要统筹处理好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协同关系,实施地区定制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欠发达地区适度布局新技术设施,完善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提前布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无序竞争、资源错配等问题。精准识别中、东、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与痛点,制定符合需求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采取分步实施与动态调整策略。通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场景化应用和落地,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基础设施通达性和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方面的差距,为新质生产力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互促共进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区域协同政策体系。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城市群、都市圈为引擎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标准,鼓励基于效率与创新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引导与制度保障,共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合作平台与区域间产业技术联盟,设立跨区域合作专项基金,提升合作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6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