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这份“无声的关爱”既精准又暖心——江苏高校从制度层面全面推进对困难学生隐形资助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这份“无声的关爱”既精准又暖心——江苏高校从制度层面全面推进对困难学生隐形资助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4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苏雁

  “咦,卡里怎么突然多了一笔钱?”初冬时节,南京理工大学的多名同学发现饭卡里的余额悄悄变多了!没有公开评议,没有个人申请,这份“从天而降”的温暖,源自学校通过大数据对食堂消费记录的精准分析。如今,这份“无声的关爱”已在江苏高校蔚然成风。“我们要为寒门学子撑起一片有尊严的晴空。”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刘振华介绍。

  “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过去总要学生举证自己生活困难,现在数据会‘说话’。”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赵剑锋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大数据系统介绍。该校构建的“学生综合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正全时呵护着学子的生活——当监测到学生食堂消费持续低于正常水平,并经系统分析确认后,学校会定向发放餐补至学生一卡通中,整个过程无需学生求助。通过分析校园卡消费等数据,学校实现了“免申即享”的精准资助,仅2024至2025学年,就开展隐形资助9154人次,发放金额180.5万元。

  在苏州大学,“云中苏大”平台打通了多个业务系统,织就了一张精准识别网。“你看,这个学生最近图书馆门禁记录减少,食堂消费额下降,结合学业预警,我们推测他可能遇到了困难。”该校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向记者演示“智慧学工”系统。

  在苏州城市学院,一套以食堂消费为核心场景的精准资助体系正在有序运行。学校创新开发“无感智慧资助系统”,通过分析消费数据,困难学生无需任何申请即可享受餐费8折优惠。这套系统的资助范围由2024年秋季学期初筛的100人动态扩展至本学期的797人,资助资金已达30万元。

  “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到应助尽助,更要助得精准、助得暖心。”刘振华说,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正是资助工作精度与温度提升的关键。

  “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江苏高校的隐形资助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援助,正向学业、就业、心理等多维度拓展,构建起全方位的困难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刘振华介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助梦启航”项目颇具特色——利用航空航天学科优势,首创无人机驾驶资格培训项目,已资助近150名困难学生取得执照。

  “除了大数据画像,东南大学还会根据各类外语考试成绩等提供分级资助,引导学生从接受资助转向实现发展。”赵剑锋介绍,能帮助学生成长的助人体系才真正温暖。

  在江苏大学,“暖冬行动”一直温暖着校园。学校协同社会爱心力量开展职业发展等讲座,资助学生参加寒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以务实举措为学子筑牢冬日温暖防线,同时助力其锤炼品格、提升素养。

  “单一资助”到“全程关爱”

  如今,江苏高校正从制度层面全面推进对学生的隐形资助。刘振华介绍,江苏已构建起覆盖全省的智慧资助网络,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2025年统筹安排高校资助资金近40亿元,惠及大学生61万余人次。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融合“数据社区”理念,全年为412名困难学生发放餐补18.54万元,同时还为925名外地学生发放返乡路费补贴27.75万元。冬季前,学校还为困难学生发放暖心棉被230床,全方位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在江苏高校,这种既精准又温暖的隐形资助已成常态:它或许是“暖心饭卡”补贴,或许是技能培训,或许是“求职创业补贴”……这些细微之举,以其特有的方式守护学子尊严,滋润着青春梦想。

  “大数据织就的保障网,让每位学子都能平等成长、勇敢追梦。”刘振华说,在江苏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无声的关爱”还在不断孕育动人的成长故事,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4日 08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