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论坛】一平方米改造折射城市治理大功夫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论坛】一平方米改造折射城市治理大功夫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7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论坛】

  作者:刘悦来 王奕辰(分别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助理)

  今年9月,上海宣布全面告别“拎马桶”时代,标志着这座超大城市在历时30多年的“民生工程接力”中取得历史性成果。这看似只是一平方米的改变,却折射出上海城市更新从“大拆大建”到“精细绣花”的深刻转型,更生动诠释了现代化人民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核心要义。

  告别“拎马桶”,并非单纯“装马桶”这么简单,其难在系统:超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涉及的层面极其复杂,远非老旧小区改造这么简单。城市治理的大功夫,恰恰体现在每一平方米的精细改造之中。

  今年8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愿景,进一步强调了人民城市作为国家重点战略的意义。在当下的城市更新中,民生需求的解决,不仅意味着物理空间的拆除和重建,更意味着跨越横亘在人们心中的“围墙”。

  “装马桶”这件涉及每户“方寸之间”的“绣花”式小微工程,就涉及复杂的居民意见协调、多轮商讨、邻里矛盾调解以及实施路径协商等工作。处处碰壁、来回周旋成为常态。这也意味着,社区中每一平方米的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居民共创后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空间更新与治理实践场域,从而形成治理共同体。面对复杂的民生需求,近年来上海各级政府转变角色,持续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在工作推进中,上海秉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思路,实现了多类型社区空间问题的有效解决。

  上海当前的城市更新发展,不仅应注重硬件提升,而且应注重培育社区精神,实现从空间改造到社区营造的升华。对小微空间的精细化更新,不单单是解决争端事由的手段,也可以成为每个人释放善意,基层百姓与政府、专业人员共同实践善行,合作共治实现善治的实践平台。

  城市小微空间的精细化更新能够通过边界的打破实现合作共治。一方面,空间更新能够打破物理边界,实现物质生活便利提升与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以空间更新为契机的治理过程能够重新梳理治理组织架构、议事机制等,形成条线融合、多元合作的模式。

  城市小微空间的精细化更新能够通过区域合力形成治理体系,支持地方发展和“15分钟生活圈”打造。精细化更新不仅应瞄准关键节点,还应从点到面,形成包含社区规划师、在地社会组织、治理体系架构在内的治理支持体系,这是超越物质空间基础设施的社会架构,体现的是社会韧性。

  城市小微空间的精细化更新能够以技术赋能提升治理水平。以空间为平台进行实验,通过数字平台、社交媒体等形式,未来可逐步构建起“问题发现—线下派遣—招募共创—记录发布”的全流程数字治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深刻转变。

  城市小微空间的精细化更新的未来指向之一是走向基层自主更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同志表态,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也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自主更新是居民将公共事务与个人利益、责任、价值观绑定的理想合作治理状态,小微空间更新提供了理想的初期实验平台,以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社区花园为代表的小微空间更新实践,已初步证明了居民自主主导空间更新的可能性,未来需要通过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共建共治共享实验,探索以空间更新促进社区治理的理想路径。

  小微空间的更新不仅仅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改变,更是推动市民公共意识这一城市“精气神”的重新塑造。上海如今告别“拎马桶”,未来仍有着“共建一处园”的美好前景,应持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创新基层力量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参与模式和方法。全社会须持续努力,以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将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美好空间与充满温情的社区生活,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居环境新篇章,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7日 03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