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文化评析】
作者:李姗姗(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
前不久,“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在湖南长沙拉开帷幕。短短两个多小时里,3场“奇幻穿书之旅”、4轮颁奖、18部(篇)获奖佳作与屏幕前的观众完成了一次“双向奔赴”。当黑猫警长、哪吒、孙悟空踩着音乐节拍从记忆深处走来,当作家与笔下角色在科技助力下动态呈现,当“小橘灯女孩”把一盏微光递给幕后编辑,这场颁奖典礼已然成为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共振。
有观众深情互动:“儿童文学之夜看哭了。”这背后是情感入口被彻底打开,正如网友留言:“这不是给作家颁奖,而是给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补发一张‘童年通行证’。”
据报道,本届获奖作品是从725部参评作品中层层遴选而出,涵盖小说、童话、诗歌、科幻、绘本、青年作者短篇六大门类。把它们放在近年的文学坐标里,18部(篇)获奖佳作折射出灿烂的童年银河,在历史传承的主题、多元宇宙的题材、儿童本位的语言、丰富动人的想象等方面,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断跃升。
“儿童文学奖之夜”的高光,不止于舞台,更在于它是阅读推广链的重要一环。活动期间,湖南文学周暨第四届岳麓书会在长沙启幕,这是一场集聚百位作家、百场活动、百种场景、百家出版商、3万种好书的文化盛宴。比如获奖作家分别奔赴长株潭、湘西等地中小学,与小读者零距离互动。笔者参与了一场由北师大教授陈晖带来的“儿童图画书的阅读与耕读”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活动结束后,读者纷纷感慨受益匪浅。当阅读与仪式、科技、读者多维嫁接,书香便自然蔓延开来,成为可体验、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如何把“儿童文学奖之夜”的闪耀,转化为“长久暖”的文学之光。从长远来看,这需要创作、出版、阅读推广等领域的积极促进和共同努力。一方面,作家在创作上须摒弃“快餐式”产出,回归“蹲下来”“慢出版”“出精品”的创作姿态。这需要作家以孩童之眼探察世界,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雕琢文本,才能让角色在儿童心里活灵活现。另一方面,出版方应以专业编辑的儿童本位视角打磨图书内容,选用精美的插图、环保的材质、多元的技术让故事角色跃然纸上,让图书高品质、有看头。最后,还要让阅读推广常态化,在大众的生活里扎根。比如图书馆、学校、社区联手,邀请作家定期驻点,为孩子开设阅读讲座和写作课,作家可以从活动中了解儿童、获得灵感,儿童也能通过作家读到书本背后的故事,提升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对儿童文学而言,阅读推广赋予了文本“第二次生命”,让书本从书架来到书桌,让沉睡的文字活起来。当孩子因一次朗读、一场戏剧、一次作家面对面而重新注视书页,文学便不再只是印刷的文字,而成为映照自我、想象世界的一盏灯。
“儿童文学奖之夜”的举行,是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一次表彰,更是对全民阅读的积极推动,让儿童文学走进大众视野,为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注入新的活力。愿“儿童文学奖之夜”的光芒,在书本里传递下去。或许今天的小读者,明天将变成为他人点亮梦想的“燃灯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7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