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江淮沃野上“播撒”科技种子——安徽农业大学师生的扶贫开发之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江淮沃野上“播撒”科技种子——安徽农业大学师生的扶贫开发之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11-27 05: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初冬的皖北平原,薄雾如纱。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驶过田野,留下一行行整齐的轨迹,将一粒粒冬小麦种精准播入土壤。

  不远处,安徽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卢杰蹲在田埂边,指尖捻起一撮泥土,细细摩挲。“墒情正好,抓紧这两天下种。”他对身旁的种粮大户说,“看天看苗,促弱控旺,把群体质量提上来。”

  这片皖北平原上充满科技感的播种画面,与40年前皖西大别山区的贫困景象,仿佛隔着一道时光的鸿沟。40年来,安徽农业大学一代代师生,用双脚蹚出一条科技扶贫的实践之路,在江淮沃野上“播撒”科技种子。

  “金寨是革命老区,交通不方便,粮食不够吃,老百姓是真苦……”时任安徽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前身)院长沈和湘回忆。

  1985年,安徽农业大学携手安徽省金寨县,办起了全国第一个校地合作的农业专科班,科教扶贫的火种从此落地。

  没教室?找个废弃的仓库,扫干净、架起桌椅就是课堂;没实验室?田间地头就是最好的科研场。师生们背着装满标本的箱子,揣着一沓沓技术资料,翻山越岭往村里跑。山路难走,鞋子磨破是常事;夜里没灯,就点着煤油灯整理数据、给农民讲技术。

  首届专科班开了林学、蚕桑两个专业,招了67个学生。这些学生白天跟着农民一起下地耕种,弯腰除草、伸手栽苗,一点不含糊;到了晚上,就在煤油灯下,一边整理白天的实践经验,一边编写接地气的教材——他们要的不是“纸上谈兵”,是能让农民用得上的知识。

  这一坚持就是13年,565名“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从这个“仓库课堂”走出来,散到大别山的各个角落,播撒更多的智慧火种。

  宛志沪教授带领团队扎根金寨40年,将中药材产业培育成大别山区的支柱产业;胡承霖教授常年深入田间地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创造了粮食高产的“安徽模式”……安徽农业大学师生坚守着这条以山区资源为本、市场为导、科技为柱、智力为核心的扶贫开发之路。

  昔日肩挑铁锹徒步进山,如今无人机沿北斗航线巡田,物联网设备织就“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皖北综合试验站,小型气象站、土壤传感器、虫情测报灯协同作业,实时传输数据。

  “多光谱无人机一扫,哪块地缺肥、哪里要生虫,一目了然。”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师刘立超举着手机,屏幕上是清晰的农田图谱。

  长丰县的草莓种植户,也切切实实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当地种了40年的“红颜”草莓,慢慢出现了品种退化的问题——果子变小、口感变差。安农大团队针对性攻关,推广脱毒种苗、引进优质新品种、优化种植技术。经过两年努力,草莓亩产提升15%,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400万元。

  “这条路之所以能连续走40年,关键在于实现了办学育人与服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该校校长操海群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据:65%以上毕业生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创业,累计培养4.2万名“乡土大学生”;选育小麦、水稻、玉米等国家级新品种58个、省级新品种194个,集成省部级主推技术44项,推广应用“四新”技术1200余项,服务带动2000多个新型经营主体。

  如今,学校的服务触角已遍布江淮。“这条路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走下去,它是学校自主探索出的一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路径。”该校党委书记张庆亮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7日 08版)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