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科学随笔】
作者:夏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将脑机接口纳入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重点方向。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脑机接口已从概念探索步入技术验证与初期应用阶段。当前,脑机接口在帮助神经性瘫痪患者恢复运动、交流与感知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效。与此同时,学术界与产业界也在探索脑机接口在生活娱乐等场景的应用潜力与可能形态。
脑机接口技术涉及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触及人类大脑的活动,是伦理敏感领域。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产业化应用过程,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都可能面临不同的伦理挑战,只有伦理先行,风险前瞻,才可能确保这项技术为人类带来福祉。
从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目的和功能属性看,可分为治疗型、服务型等。有效识别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伦理挑战,明确技术研发与应用中的伦理边界,是防范技术风险,促进脑机接口技术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中,治疗型脑机接口主要应用于行动和交流功能受限的瘫痪、残疾者以及闭锁综合征等的康复,以个体层面的“能力补齐”为程度要求。治疗型脑机接口面临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例如,手术伤害和长期植入风险、设备安全风险、软件与算法安全风险、人为干预大脑的潜在伤害等。知情同意问题,即在患者同意接受治疗之前,应当全面获悉手术和相关治疗的风险—收益和可能治疗无效的结果。身份认同和自我同一性问题,即使用者将附加在体外或植入体内的设备视为工具还是自我组成,当使用者的情绪或行为由算法反馈调节调动,情绪或行为的主体还是他自己吗?
服务型脑机接口通过该技术对使用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社交功能、道德功能等某个专项进行恢复或增强。服务型脑机接口面临的主要伦理问题,包括脑隐私保护问题,涉及用户行为性格隐私透明化的侵权问题、健康隐私透明化的歧视与偏见、神经数据泄露与安全危机;决策自主权问题,涉及人机决策分配、决策冲突、肌控力减弱、潜意识操控等;责任归属问题,即使用者对任何意外行为是否负责,附加或植入设备本身是否承担一定责任等。
与一般生命医学伦理或人工智能伦理相比,脑机接口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和深远,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跨学科领域、多应用场景下的伦理挑战,平衡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是深化跨学科合作,前瞻研判风险。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不同领域对于脑机接口的关切点不尽相同,应鼓励科学家、工程师、伦理学家、法律专家、社会学家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研判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其潜在的社会影响。建立脑机接口技术风险评估体系,开展全过程、多元化的建构性技术评估,为技术健康发展提供前置性风险保障。
二是推动脑机接口专项标准制定,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指引。脑机接口技术的迭代速度已经超出传统治理模式的适应速度,亟须健全脑机接口专项标准体系。深化科技界与产业界紧密结合,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牵头或参与信号采集、数据处理、信息输出、产品测评等标准研制;发挥相关科技社团在专业标准制定中的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协作,引领脑机接口技术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治理体系。推动伦理审查前置化与标准化,将伦理要求嵌入研发应用全流程。推进脑机接口治理法治化,明确脑机接口在产品责任、数据安全及意外伤害中的法律责任主体,为产业健康发展划定清晰的法律红线。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7日 1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