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人间烟火暖人心——谢友苏艺途回顾展一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人间烟火暖人心——谢友苏艺途回顾展一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5-06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展大观】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4月25日至5月5日,苏州美术馆举办走过长街——谢友苏国画人物长卷《平江岁月图》首展暨艺途回顾展。与一般的画展不同,除了外地游客和年轻观众,谢友苏的画展还有一批忠实拥趸——来自苏州背街小巷的街坊邻里们。他们在谢友苏的每一幅作品前驻足,犹如看一出出小戏,饶有趣味,细细点评,仿佛谢友苏画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画作中的情节,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是一场有着人间烟火气的画展,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又如此温暖人心。

  蕴含生活情趣的人物百态

  此次谢友苏画展展出的作品分三部分: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电影海报和风景画,90年代后创作的描绘江南百姓生活的市井风情画,以及耗时六年创作的工笔国画人物历史长卷《平江岁月图》,共计50余幅。谢友苏的工笔人物画,描绘的是老苏州日常市井生活中普通的细节和场景,画中的人物造型形态各异,表情丰富,且略带夸张,尤其是对眼神的刻画,十分传神。

  《困人天气》画的是仲春时节,海棠树下蝴蝶翩飞,一位眉毛胡子皆白了的老头儿坐在竹椅上,身体半倚在树根上打瞌睡,老花镜滑到鼻尖上,一本线装书掉落在脚跟头,一只脚从布鞋中抽出,搁在另一只脚上。身边的大树桩上搁着一只青瓷茶壶,旁边立着一个竹壳热水瓶。想必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学究,每天喝茶听曲,看闲书。姑苏人素来崇文,读书、爱书、藏书蔚然成风,谢友苏画中的这位老者好像就是这些读书人的缩影。《馄饨担子》呈现的是一位母亲给孩子买了一碗馄饨担子上煮出的小馄饨,因为太烫,她略略弯腰,舀起一勺轻轻吹着,准备喂给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吃。小孩心急火燎,踮起双脚、举起小手催促着,旁边还有一位大一点的男孩眼睛盯着母亲手里的馄饨,似乎口水都要流下来了。苏州城里直至20世纪80年代还有小馄饨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一只只透明的小馄饨在清汤绿葱间飞舞,煞是好看,尤其是那股鲜肉和小葱混合的香味,“勾”得四邻八舍的小孩全都跑出家门围拢过来。这是那个年代很多苏州人的共同记忆。

人间烟火暖人心——谢友苏艺途回顾展一瞥

谢友苏作品《馄饨担子》 资料图片

  谢友苏的画风是写实的,但又带有漫画式的夸张和丰富的戏剧效果。这种诙谐,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发现,但谢友苏却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将其捕捉,展现在画面上。

  《祖孙情》中,只见祖父和孙子两人在钓鱼,双手各自紧握钓鱼竿儿,身体微微向前倾斜,四只眼睛紧盯着前方,小孙子脚下还放了一只水桶预备盛鱼。可是在他们前方,竟然是一个放满了水的大玻璃鱼缸,十几尾鱼儿在缸里悠然自得,全然不理会鱼饵。再看谢友苏的题词,“钓鱼何须杨柳岸 一缸清水亦怡人”,不禁莞尔——只要心情好,在哪里并不重要。

  感受人间共同的美好情感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二十多年的单幅工笔人物画创作,为谢友苏顺利完成《平江岁月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平江岁月图》全长50多米,0.54米宽,通过近千个人物的市井生活状态,描绘了自民国至当下近百年姑苏城百姓生活的沧桑巨变。

  长卷从水巷枕河人家生活的图景徐徐展开,河边钓鱼的男人,洗衣服、洗菜的妇女,街边卖梨膏糖的小商贩卖力敲锣,构成城市日常生活的各色人物一一登场。之后,苏州城经历了日寇入侵、园林被毁,欢庆解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长卷沿袭了单幅作品的最大特色,人物表情刻画依旧细腻传神,近千个各色各样的人物,神态和表情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只是风格变得更加写实,不见了单幅作品的夸张诙谐。历史沧桑变迁,在画家的笔下也有悲伤,恐惧和失望,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鼓舞人心的力量和希望。

人间烟火暖人心——谢友苏艺途回顾展一瞥

谢友苏作品《困人天气》 资料图片

  “我总是想反映苏州老百姓生活的情趣,传达一种愉快的、喜悦的情绪。”谢友苏说。从小生活在苏州城里的谢友苏,父亲谢孝思是苏州著名的画家和园林专家,耳濡目染间,成就了他豁达的性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谢友苏有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一架相机,去苏州的大街小巷兜兜转转,观察过往路人的穿着打扮、表情神态,随时记录生活点滴,形成资料库。在创作时,这些积累能够让他脑子里灵光一现,使得人物刻画更加细腻、传神、个性化,而不是浑然不觉地重复自己。正是来自生活中的有心积累,使谢友苏的画作充满了生活趣味。谢友苏有一幅画,是画书法家在创作时候的场景,叫《疑是怀素转世来》,画中老者挥笔书写草书,嘴角叼着香烟,烟灰长长,欲坠未坠,眯缝着双眼不停挥笔,自我陶醉。这是谢友苏小时候看苏州名画家张辛稼作画时的神态,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苏州,2013年,友苏美术馆在平江历史街区开馆,这里常年展示谢友苏的作品。只要有空,谢友苏就来和天南地北的游客交流创作感受,一来二去,很多游客和谢友苏成了朋友。有一年,一位苏州大学留学生给远在美国的父亲寄去了谢友苏创作的《认输》这幅画的明信片,画里的场景勾起了这位老人对远在异国留学的儿子的思念之情。他不远万里来到苏州,由儿子陪同着到友苏美术馆,并且模仿谢友苏画里的情景,让儿子刮他的鼻子,在画前照了一张相。他说,这幅画画出了他和儿子儿时生活的情景,让人倍感亲切。一位画家,一个美术馆,一条历史古街,交织融汇在一起,让人们通过艺术感受人间共同的美好情感。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06日 09版)

[ 责编:石佳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