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盛夏逐“绿”行——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盛夏逐“绿”行——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1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调研组

  盛夏时节,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海子河畔绿草如茵,水中荷花袅袅婷婷,清风徐来,似有暗香盈袖……好一幅醉人画面。

  然而3年前,这条“景观河”“幸福河”还是一条污染严重、草枯花萎的“黑水河”“纳污河”。

  “过去海子河污染的症结,主要在于化工产业园区通过地下排污管道输送工业废水,易发生管道破损、污水渗漏等问题。”宁阳经济开发区应急环保部副部长宁方超介绍,“现在,我们架空铺设了5.2万米污水管道,并借助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企业污水‘一企一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山东牢记嘱托,坚决扛起先行区建设重大使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促进节能降碳发展,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健全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产业升级态势强劲、节能降碳成效明显、能源结构加快调整、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探访齐鲁大地,看山东如何以“绿”为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盛夏逐“绿”行——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位于东营港北部海域的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正在运转。资料图片

  绿满河川,鸟飞鱼跃“金脉”生

  离开海子河畔,驱车一百公里,调研组来到济南黄河大堤,眼前又是一番别样的夏日美景。浑黄的河水逶迤远去,依依垂柳俯首与紫叶李密语,堤坝道路蜿蜒于树影间。黄昏时分,不少市民闲坐树下草坪,安享夏日宁静。

  这里是济南黄河的天桥段。2022年,天桥河务局配合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推进济南黄河百里风景区中心景区景观提升工程和济南黄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合计绿化面积18余公顷,共同搭建起百里黄河的中心景区。

  沿此向东,济南起步区的鹊华烟雨生态园、鹊山、黄河公园等景观相继涌现。在黄河北岸淤背区,高低错落的植被层次分明,舒缓有致,形成多层次的保护屏障。连片的绿地宛如绸带,从起步区创新中心、城市展厅一路向东延伸,直至崔寨片区。随着起步区黄河生态廊道二期工程的顺利验收,泉城之畔,一幅壮美的黄河生态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自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来,济南市陆续开展了三期黄河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打造了沿黄“绿廊”、流域“绿网”和黄河“绿芯”,绿化提升淤背区面积达万余亩,黄河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盛夏逐“绿”行——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山东玻纤集团职工正在对智能化设备进行巡检。石桥摄/光明图片

  在德州齐河,无人机在空中巡航,水务、环保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定期沿黄河岸线进行巡查;22名村级普法联络员走街串巷,在沿黄5个乡镇58个村庄宣传黄河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守护黄河安澜的防护网越织越密。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上,也融合了法治力量。自2017年以来,山东省、山东省东营市分别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条例,为黄河三角洲生态长期向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守护碧水,沃野生机勃发。夏日骄阳下,碱蓬草在滩涂上蔓延,如同一片片浓烈如火的“红地毯”。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它最热闹的季节:成群的白鹭在水泽间优雅踱步,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东方白鹳正忙碌地哺育巢中的雏鸟,数以万计的鸟儿在此栖息、繁衍,让宁静的湿地奏响生态乐章。

  “它们喜欢在高大的树木上繁殖,为此,保护区搭建了133根招引巢,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并在全国首创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技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了多少绿水青山,就守住了多少发展潜力。

盛夏逐“绿”行——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峰独秀、湖镜浮岚”的山东济南华山风光。王锋摄/光明图片

  眼下,正是盐田虾的生长旺季,与黄河三角洲相去不远的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养殖区内,水泵不停地为虾池补充着海水。“现在养虾每年能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是越来越好了。”抬起胳膊用袖角蹭了蹭额前的汗水,养殖户李建国又忙碌起来。

  盐田虾养殖的尾水则成了原盐产业的优质天然原料。“这种尾水经过前期自然蒸发,盐分高于普通海水,为原盐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缩短了制盐周期。”东营汇泰养殖有限公司原盐生产工区主任马现奎介绍,通过实践海水养虾、养殖尾水晒盐,实现了“一水多用、绿色生产、循环发展”,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

  这厢传统盐业与渔业深度融合,那边“以渔治碱”又蹚出一条生态发展新路径。

  前不久,德州武城郝王庄镇第三届“郝”品龙虾节如期开幕。现场,龙虾垂钓、美食品鉴让游客们乐不思蜀,消费市场持续火热。

  由于土地盐碱化程度高,当地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成低,2016年起,武城县开始探索水产养殖,“以渔治碱”。通过开挖鱼塘,降低了地下水位,减轻了表层土壤的盐分聚集程度,有效遏制了土地退化。与此同时,通过引入南北对虾、小龙虾、莲藕等多元物种,使原本生态脆弱的盐碱地焕发生机,成为生物活动热点,重建了生态平衡,进而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

  从济南百里绿廊的美景如画,到三角洲湿地的万鸟翔集,再到盐田虾跃、碱地生金的产业新篇,齐鲁大地上一次次守护黄河安澜的实践,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更让沿岸人民真正端稳了“生态饭碗”。

盛夏逐“绿”行——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鹤群悠然涉水而行。张晓龙摄/光明图片

  变革求生,齐鲁潮涌新动能

  走进山东钢铁济南钢城基地智慧炼钢集控中心,调研组看到,显示屏上清晰地展示着生产现场各个环节的画面和实时数据。离开了炙热难耐的炼钢炉,工人们通过智慧炼钢集控中心的电脑屏幕,密切关注着生产的全流程。

  “钢铁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变局之中,打造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更显重要。我们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引领产业发展。”山钢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解旗说。

  事实上,“变革求生”不只是山钢的发展主题,更是山东面对传统产业体量巨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模式亟待升级的现实困境,作出的战略抉择——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定迈进。

  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潜力,加速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集群,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在山东庆云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内,庆云易能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充电桩单桩能耗降低4%~5%。

  “你别小瞧这一个微小的数字,在实际运营中却有重大意义。”企业负责人陈燕峰说,以一座拥有100台充电桩的充电站为例,每台充电桩每年可节省约2000度电,整个充电站每年可节省20万度电,相当于减少约160吨二氧化碳排放。

  山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效显著。2024年1月,“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成功首飞;全国首个颗粒物光量子雷达检测网络在济南建成;齐鲁制药在研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80多项,其制剂产品成功进入欧美英日澳等高端国际市场……这些突破性进展,有力彰显了山东在新兴前沿领域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今年山东将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一体化设计攻关任务,组织实施百项重大科技项目,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处长韩绍华说。

  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经济责无旁贷。

  6年前,作为全球首家以“超算”为主题的科技园区,济南超算中心在2019年落地时就提出了“像建设电网一样建设算网、像运营互联网一样运营算网、让用户像用水电一样使用算力”的愿景。

  6年来,围绕这一愿景,济南超算中心立足科研创新,提出了“算力生产、算力互联、算力配给”多网融合的算力网络体系架构。基于“山东算网”这一覆盖全省的超算算力底座,济南超算中心正积极部署大应用软件,深入推动算力赋能实体经济。

  相去不远,与济南超算中心同处济南超算科技城的卡特加特济南总部生产基地,不久前创新推出了“融豆AI超算一体机”。

  “这是为中小企业打造的AI营销助手,AI全能助理24小时为企业提供写稿、制作宣传片、生成数字人等智能服务。”基地总经理黄方杰介绍,基地还推出了“融豆AI超算专利一体机”,内置34T本地算力、玄武大模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基地正加快打造“家庭版超算一体机”,正式推出后,可覆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家庭健康、教育等赋能。

  当炼钢工人无须再忍受炼钢炉的炙烤,当尖端算力赋能千行百业,山东正在深刻的自我革新中“破茧重生”,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引擎。

  逐绿向新,昂首迈向“新能源大省”

  山东曾长期倚重煤炭工业,21世纪初,其煤电装机占比一度超过80%。“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一方面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其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也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转型,迫在眉睫。

  走进临沂市费县蔚蓝秸秆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调研组看到,玉米秸秆、枯树枝、树皮等农业固体废物,经过破碎、粉碎、混合、挤压等工艺,摇身一变成为一截截光滑如粉笔粗的生物质燃料颗粒成品。“这些生物质燃料颗粒,可代替煤炭在锅炉中直接燃烧,进行发电或者供热。”企业负责人史颖颖介绍,通过建设生物质颗粒生产项目,该公司每年消耗秸秆及林业废弃物达30万吨。

  这是费县蹚出的一条县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路。近年来,费县大力推广生物质能源利用,招引培育生物质加工企业20家,生物质燃料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年处理生物质废弃物规模达到100万吨,利用沼气发酵工程,年产生物质有机肥6万吨、生物沼气4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2100万立方米;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建设日处理300吨垃圾发电项目。2024年,费县被评为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县。

  县域“微循环”的探索,折射出全省“大棋局”的落子。近年来,山东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不断完善能源多元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新型能源,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24年,山东绿色转型实现突破,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成为全国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其中,光伏装机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新型储能规模居全国第一……

  距离东营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座座高约百米的白色风车耸立在海面上,巨大的风电机叶片不停转动,将清洁绿电源源不断汇入电网。2022年10月,全国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正是从这里发出。

  “这片海域正在建设的是山东能源渤中海上风电项目G场址一期40万千瓦项目、B1场址续建10万千瓦项目和E场址60万千瓦项目。”山东能源电力集团东营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管理部部长陈虎介绍,山能集团在渤中区域开发建设6个风场、共计55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18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近5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00万吨。昔日“风窝子”已变身今朝“能量场”。

  2024年5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为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产业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蓝图。这份蓝图的核心之一,是锻造更强韧的产业链筋骨——要不断完善核电、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关键领域的装备制造链条,推动产业配套能力全面升级。

  2024年9月,山东省人大关于《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的意见中提到,全省上下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以核电装备产业为例,山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口”。2023年以来,借助省内核电资源大规模开发建设契机,山东以“链长制”为抓手,以“打造世界一流核电产业基地”为目标,加速推进核电装备产业向烟台、威海集聚。

  此刻,胶东半岛的核电力量正在崛起:烟台正加快培育集核电材料研发、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维护等于一体的核电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日益丰满;威海则聚焦“全链条引企育企”,推动核能产业规模体量持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精进、产业链条深度延伸,全力打造链条完整、集群发展的核能产业高地。

  经验与启示

  近年来,山东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构建起绿色低碳发展导向的体制机制,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坚定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摒弃以往依靠要素驱动和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出台发布一系列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文件,初步构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形成主体责任机制。在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引领、市场主体”的责任机制,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共识和主旋律。一方面,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府责任机制,在绿色资金利用导向、财政金融协同扶持以及绿色税制建设等方面,明确政府的作用职责,制定责任清单、政策清单、项目清单。另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作用发挥日益充分。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健全法治保障机制。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以及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法治保障的具体措施,支持在有条件的产业园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融合发展。同时构建全面系统推进绿色发展的监管体系,为监督绿色发展和违法犯罪提供有力保障。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财政金融扶持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关键在激发企业的主动性,特别是企业家的积极主动性。要坚持龙头引领树品牌,以成熟的产业链优势和品牌优势,借助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企业瞄准中高端,推动产业链向“高技术、低消耗、少污染”转型,解决传统产业链条“粗老笨重”问题,降低制造业资源能耗,延展行业空白短缺产品供给链,推动铝电、纺织、生物制药产业全面提档升级。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赵秋丽、李志臣;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殷玉平,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张彦丽、张娟)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8日 05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