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边播边改:网剧的“售后”靠谱吗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边播边改:网剧的“售后”靠谱吗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10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见仁见智】

  作者:闫伟(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近来,为顺应观众的意见、满足观众的期待,而在播出过程中根据观众反馈和舆论呼声对相关内容及时修改的“边播边改”成为剧集在视频网站传播中的一种新型操作模式。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修改台词中的语病,到新版《倚天屠龙记》修改“慢动作打戏”,表现形式不一而足。这种快速响应机制在取得一些可见的传播效果之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剧集出品方所使用,收获了业界和受众的众多好评。

  对于创作者和传播者而言,“边播边改”的行为代表着尊重受众的传播理念,也彰显出虚心务实、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相较于那些将影视创作视为“一锤子买卖”、明知有错还不承认,甚至面对批评质疑生硬抬杠狡辩的从业者来说,知错能改、及时修正的行为值得鼓励。但这种“售后服务”毕竟是在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制播现象,大多数观众对之不甚了解,其运作机制也有不够完善之处,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潜藏着一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需要警惕。一方面,此种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助长创作者的侥幸心理,即“原初创作中随意一些、粗糙一些也没关系,即使出现错误,在播出过程中还有修改的余地”。这样的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对于行业发展无疑有百害而无一利。另一方面,尊重观众并不等于一味满足迎合,观众想看什么桥段就设计什么桥段、想要什么样的结局就安排什么结局,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填鸭式创作。不论思想主题还是审美趣味,观众更需要引领,个中道理无须赘言。在播出过程中倒逼型的临时修改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实乃一种迫不得已的补救之举,而并不是一种常规操作方式。创作者理应对初创时的不严谨、不周全心怀愧疚,并从中吸取教训,进而做到下不为例,切不可将此作为劣质化创作的借口和退路。而那些所谓“应观众要求”来修改人物命运和故事结局的做法,更当慎之又慎。毕竟诉诸人心的文艺创作是严肃的,如果以歪曲创作本意为代价来迎合甚至俯就某些观众的口味,实质上是让商业效益遮蔽了社会效益,舍本逐末。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加危险的商业诉求需要警惕。个别剧集出品方明知作品有硬伤和“槽点”,非但不加修改就直接播出,反而还将这些问题作为噱头进行大肆炒作,以生成舆论话题来达到吸睛目的。之后,再在边播边改的“售后服务”上大做文章,来彰显片方的“认错态度”和“纠错速度”,从而让观众感知到“被重视”的满足感,使他们仿佛享受到一种参与度高、互动感强的高阶观剧体验。如此行径是将“边播边改”模式当作了一种营销手段、商业伎俩来俘获观众,让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变了味,更变了质。

  对于“边播边改”这种操作模式而言,国产剧集还基本停留在“纠错补漏”的初级阶段,欧美日韩等一些电视剧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国家则已经实现了“边写、边拍、边播、边改”的运作范式。近年业界还流行一种以沉浸感和互动性见长的交互式创作模式。这种作品可被视为观看和参与的混合体,它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观众的能动作用,使其可以在观看过程中于一些关键节点上做出选择,从而对作品中角色决策拥有很强的控制力,最终决定剧集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命运走向。凡此种种举措,虽然相对于“边播边改”来说,显得更加严密成熟,充分地将观众的智慧融入剧集创作中,使作品与市场需求基本保持同步,但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好“边播边改”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和隐患。倘若“边写、边拍、边播、边改”运作范式和交互式作品成为未来中国剧集制播方面的可能性发展趋向,那么相关从业者还需对其保持冷静、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在实践中严防其错位和跑偏。

  创作者和传播者至少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下几点:其一,不应将“边播边改”的初衷只定位在修改创制过程中的疏漏和不足,而要通过更加深层的传受互动来达到观众满意度与市场收视率的平衡;其二,防止无度迎合观众口味而忽视作品正向价值观确立以及作品原有审美风格和艺术特色昭彰的现象出现,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把握好满足与引领之度;其三,“边播边改”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赚吆喝,而是要营造一种和观众充分交流的良性环境,最大化地发挥观众的才智来加持剧集的品质提升,让作品更富于艺术的生命力和市场的传播力;其四,应致力于建构一种剧集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的长效机制,使作品在创作和传播的不同环节上不断获得通向精品之路的内在驱动,助力整体产业走向成熟和繁荣。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0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