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刘信君(吉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吉林省档案馆精心编纂《初心如磐——档案中的东北抗联英雄》(长春出版社,2025年)一书,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英雄将士们,用生命和信念,完成了超越人类极限的顽强抗争,书写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该书以原始敌伪档案为依据,通过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反映出了东北抗日联军34位高级将领的英雄事迹与坚定信仰,让那些曾在林海雪原中以生命坚守信仰的英雄形象重新清晰起来。
该书在结构上匠心独运,为每位英雄设立“生平·事迹·档案”三个部分:“英雄生平”以简洁笔触勾勒其革命轨迹,“英雄事迹”以深情叙述再现英勇传奇,“英雄档案”则以高精度彩印呈现原始文件,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这种叙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又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英雄形象既崇高又真实。
该书以英雄牺牲的时间为序,通过他们的事迹清晰展现了东北抗联斗争波澜壮阔的历程。杨靖宇在牺牲前百日仍从容指挥部队,数次突破敌人重围,坚决不降;魏拯民在杨靖宇牺牲后庄严宣誓,继承遗志,坚持斗争。这些事迹凸显了抗联英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得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该书的学术价值突出,它采取“以敌之矛,攻敌之盾”的独特路径,所辑录的档案并非来自我方回忆或宣传,而是日伪当局“讨伐”抗日武装时形成的原始文件。这些档案选自吉林省档案馆所藏关东宪兵队未及销毁的焚余档案,经研究人员精心梳理考订,从敌人模糊的字迹与描述中辨认英雄姓名,连接历史碎片,追寻奋斗足迹。
书中部分档案属首次公开,为东北抗联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史料窗口。档案中看似平常的记录,往往蕴含珍贵的历史细节,如日军对抗联服装、武器的描述,缴获物品的清单,带有明确日期和地点的作战概要,以及群众工作的记载等。这些罕见资料,不断补充和丰富着人们对抗联战斗与生活的认知。
历史无声,档案为证。敌人在档案中记录对陈翰章部队“穷追不舍”却难觅其踪,报告冯治纲部队突袭敌伪机构后成功撤退,因赵尚志部队以少胜多而焦头烂额——这些来自敌人的“证词”,恰恰成为抗联英雄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有力证据。档案中凝聚的不屈气节与热血担当,正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体现。
东北抗联的艰苦卓绝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孤例。该书通过深度挖掘英雄事迹和革命历程,具象化地诠释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当国土沦丧,郝贵林放下农活追赶部队,李东光、王仁斋离开讲台奔赴战场;战况胶着时,陈荣久、张兰生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面对“野副大讨伐”,杨靖宇转战周旋直至殉国;为不连累战友,陈翰章拒绝东撤。这些在民族危亡关头初心如磐的伟岸身影,如雪原上不灭的篝火,映照出东北抗联的不屈与坚毅,激励后人奋勇前行。
该书突破了传统英雄传记的范式,以敌方档案反观英雄光辉的独特尝试,是对东北抗联精神具象化呈现的有益探索。当我们从泛黄的档案间辨认英雄足迹,在字里行间感受热血誓言,才能真正理解东北抗联何以在冰天雪地中坚持十四载孤悬苦斗,何以用血肉之躯铸就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3日 12版)